聊城大学为“疫情焦虑症”开处方
本报讯(记者 孙荣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许多人的正常生活,人们可能因为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产生认知偏差,出现担忧、害怕、焦虑、无助、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严重的甚至出现行为失控、安全感缺失、抑郁、急性创伤应激障碍等身心症状,影响身心健康。
为响应教育厅关于全省高校心理咨询示范中心统一开通热线电话和网络咨询的要求,聊城大学学生工作部、校心理咨询中心于1月30日正式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咨询,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开展心理支持和防疫知识科普。
据了解,聊城大学心理支持热线咨询方式为“1+1”模式,即一部咨询热线电话,咨询时间为每天9:00-17:00;一个网络平台,依托聊城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电子邮件形式答复咨询,及时回应求助者的问题。同时,学校心理中心公众号“心理ABC”上编写发送了多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支持手册》和防疫科普知识,帮助大家科学了解疫情压力中的各种心理特点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困扰,学会积极应对的策略,掌握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
据该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赵富才介绍,人们在遇到重大灾害性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不安、恐惧、焦虑、惊慌等负面情绪,产生退缩和逃避等行为。比如,我们会因为担心自己感染病毒而焦虑,会因为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而恐惧,还会因为本村、小区或邻居家里有人被隔离观察或接触感染者而担心……面对疫情带来的压力,有时可能出现无明确原因的睡眠障碍、疼痛、胸闷、多汗、发冷、颤抖等症状。对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反应是人类的生存预警和保护机制,可以促使我们更谨慎地做好防范,预防感染。但是,如果一个人出现过度恐慌或恐慌持续时间过长,则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
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我们该如何做好“心理防疫”呢?对此,赵富才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学会接纳变化。应认识到,这是正常的,是我们的身体在为压力做准备。这些改变能帮助我们动员全身的力量,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和处理疫情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改变,我们才能更严肃地看待疫情的现状,积极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比平时更注重自己和周围人的卫生健康情况,为疫情的防治做更多更有效的准备工作。
其次,尝试调适情绪。在疫情的压力下,我们会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情绪,比如焦虑、烦躁、郁闷、恐惧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呢?一是合理地宣泄情绪。比如:做一些家务;在不影响邻居的情况下开个家庭KTV、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烦恼和焦虑,然后把这张纸撕掉,等等。二是对疫情有正确的认知。我们需要通过官方媒体获得更科学、更准确的疫情信息;对于非官方的信息,我们可以置之不理,避免对谣言信以为真。三是寻求支持。寻找亲朋好友的支持,可以和远方的家人和朋友通过通信工具多交流、多沟通。比如,煲个正能量的亲情“电话粥”、微信“视频粥”“音频粥”。四是学习心理放松的方法,比如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训练等。
第三,保持原有生活节奏。我们可以尝试找回原来的生活节奏,比如原先早上7点起床,现在还是7点起床;原先8点上班,现在8点可以辅导孩子写作业。按照计划去生活可以获得心理的稳定感和掌控感。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通过劳动和其他具体工作来缓解焦虑感,如在室内做健身运动、玩亲子游戏、看电视、做家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