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延期开学不停课 做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航员、后勤兵 新学期,在爱中起航 告读者

第7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7
【决策与思考】

做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航员、后勤兵

□ 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局长 杜全平

在当下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相对于其他领域,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影响虽然显得稍微弱一些、慢一些,但其引领和服务教育现代化的大趋势、大潮流已不可逆转。谁能抢抓机遇,率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谁就能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赛道上抢先一步、赢得先机。

经过教育信息化发展的1.0时代后,随着“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的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已经不在于技术和装备了,而在于技术和装备如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早在2013年就把信息化与国际化、特色化一并确定为全区教育发展的三大方向;在此基础上,2016年又提出打造教育信息化示范区的新的发展目标。在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在位不失位”“引领不包办”的原则,“保障、引领、服务、规范”四措并举,努力做好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航员和后勤兵,全力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一、做好基础保障,营造应用环境

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必须优先保障。我们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坚持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探索形成了“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2013年以来,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纳入了全区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了教育信息化两个“3年行动计划”,以补齐设施短板为切入点,先后投入2亿多元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购置、更新和维护,建成了“潍坊高新未来教育云平台”,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全面加强,实现了学校宽带网络及无线网络教学环境的全覆盖、优质资源的“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的“人人通”。

二、做好专业引领,提升应用效能

教育信息化和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一样,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产品、技术快速迭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如果把握不当,就会被这些新产品、新技术迷惑。要么是瞻前顾后,不敢前行;要么是被牵着鼻子走,朝秦暮楚,缺乏耐心和定力,造成大量资金、资源浪费。所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应用驱动,做好专业引领,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不会用”和“不想用”的问题,确保不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这些年来,我们立足教育信息化要为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改革服务这一根本要求,坚持在“精准、有效、可持续”上下功夫,综合考虑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需求等因素,每3年制定一次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行动计划,明确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为学校自主发展领好路、导好航。

二是坚持培训引领。就目前情况来看,各地、各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硬件装备方面没有太大差异,但是硬件用得怎么样、装了哪些软件、这些软件与课堂教学和管理融合得怎么样,还存在较大差异。而决定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就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所以,我们坚持以培训促进应用效能,将转变观念、培训提高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除每年定期组织干部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到相关高等院校或机构、企业进行专题培训外,还充分借助互联网优质、开放、个性、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做好区内的教师培训工作,形成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社群化”教师培训新模式。2018年以来,我区先后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微课制作能力提升计划、网络云课堂“金种子”教师培养工程、极简教育技术系列培训、全媒体时代的教学创新培训等培训项目,有效提升了全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从源头上解决了教育信息化“不会用”的问题。

三是坚持项目引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单靠培训是很难提升的,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互联网思维植入学校管理和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最近几年,我们先后引进或自发组织实施了“靠谱”、网络云课堂(在线公益课堂)、未来教育云平台、网上阅卷、“互联网+招生”、“互联网+督导”等教育信息化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深入实施,既解决了群众期盼的教育服务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也于润物无声中提高了教师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影响和改变了教师的思维习惯,有效解决了教育信息化“不想用”的问题。

三、做好搭台服务,促进改革创新

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在学校、在课堂,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角,学校和教师的创新应用最具活力和生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主动放下身段,转变角色,为学校和教师发展搭台子、服好务,推动学校和教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上探索创新。

首先,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全区学校自主选择发展的重点领域,并进行重点推进。各学校具体做什么项目由学校说了算,教育局负责统筹协调,聘请专家团队进行跟踪式、发展式、教练式指导扶持,帮助学校做出成效、形成特色。截至目前,全区初步呈现出了教育信息化“校校有创新、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一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全区8所学校105个教学班实行的基于平板电脑教学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凤凰学校的网络学习空间,双语、东方和东风等学校的网络云课堂,金马公学的AI自适应学习,东明学校的基于技术的项目探究学习,瀚声学校的未来学习社区,志远小学的码上识字和德育可视化,等等。

其次,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鼓励学校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的探索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案例。评选一般分为教师提报、学校初评推荐、教育局初审、学校或教师完善提升、案例展评等环节,通过拉长评选链条,变评选过程为挖掘、培育过程,全区学校和教师中间涌现出很多极具推广价值的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对这些典型案例,我们都会给予不同形式的表彰奖励。

第三,定期举办新媒体、新技术教学比赛和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论文评选等活动,以活动促融合应用、创新应用。

四、做好规范管理,确保安全有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给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存在一些诸如网络安全、“唯技术”等潜在的影响和挑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我们从制度入手,加强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和管理,帮助学校和教师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引导他们正确选择和使用信息化产品,确保教育信息化能够在中小学安全可靠地发展。比如,建立了数字教学资源进校园审查机制,凡是未列入山东省电教资源目录的数字教学资源一律不准采购,确保了数字教学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又如,建立了教学用App进校园审查备案机制,既堵住了有毒有害App进校园的通道,也防止了滥用App现象的发生;再如,建立了平板教学进校园备案审批制度,对使用平板教学模式的年级、规模、模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稳步推进。

信息技术从单纯应用到融合应用再到创新应用,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乃至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协同合作,久久为功,方见成效。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只要把推动和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体系,推动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就一定能够达到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目标。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