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寓德育于家庭生活中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道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谈、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中,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的活动过程。家庭是孩子接受德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孩子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环节。做人的道理大都不是从学校里学会的,而是在家庭生活的点滴中、从父母那里学来的。那么,怎样寓德育于家庭生活中呢?
第一,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自尊,同时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家长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一种充满尊重和信任气息的家庭教育氛围。要深入了解孩子,要正视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天性来实施相应的道德教育。要改变以家长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孩子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接受者。
第二,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为人父母者要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正式成员,平等对待,无论事情大小都要与孩子商量。有的家长总是把子女当成小孩子,不让孩子干家务,更不让他参与家庭大事。这要不得。实际上,孩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能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也能加强自身的家庭责任感。
第三,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有些孩子受到长辈们的过度保护,犹如温室里的花,不仅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鉴于此,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并且学会独立自主,时时处处对自己负责。比如,教孩子自己穿衣、吃饭、整理书包,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学会信守承诺,等等。同时,要让孩子对家庭负责。家长可以对家务进行合理的分工,让孩子帮忙干一些轻活,比如择菜、倒垃圾、擦桌子等。
第四,积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避免孩子染上各种恶习。在这个方面,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比如遇到亲友、邻居等熟人时要问好,多说“你好”“谢谢”之类的文明用语,与小伙伴玩耍时不说粗话和脏话。其次,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心理学理论认为,3岁左右的儿童比较倾向于认同与合作,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特别乐于帮助别人。因此,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忙收拾散落在地上的玩具或其他东西。再次,要培养孩子学会分享的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允许孩子邀请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并且引导孩子拿出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招待客人,拿出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与客人分享。在孩子招待客人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他的处事态度和方式,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予以纠正。
(作者单位:商河县沙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