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家校合作:“停课不停学”的最美担当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经典画读  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关键期 疫情时期,“暂停键”下的思索

第4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4
【教学实践】

 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关键期

□ 牟恒水 盖文 邱恒香

俗话说:“七岁八岁狗也嫌。”话糙理不糙。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值“童眼看世界”“童心识天下”的阶段,调皮捣蛋是他们的“主业”,新鲜好奇是主题,贪玩叛逆是主流,一切习惯还近乎一张白纸。但是,这个时期既是习惯养成的萌芽期,也是习惯塑造的黄金期,更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能否抓好,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对学生的人生意义深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厢情愿的,也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小火慢炖”、持续发力。特别是学习习惯,它不同于饮食、穿衣等普通的生活习惯,因而既不能强制而为,也不能随意而为,其培养更需要技术含量、精准施策。

习惯养成应像物理学中的运动惯性那样,不受外力干扰,而保持匀速的常态。任何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较为纯粹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自制和自控的能力不足,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当下影响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最直接的外力无非三种:一是手机的沉迷,二是零食的诱惑,三是长辈的溺爱。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需要家校双方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勠力同心。

习惯养成应像社会学中的规矩和规则那样,一旦设定制度框架,就要坚决执行,不能逾越、践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惯的养成不是单一的主动行为,具有被动的因素。因此,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明确好规矩,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扎下守规矩的根。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四定”:一是定职能,利用靶心原理,即父母是靶心,是核心层,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层;第二层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第三层是教师、辅导机构、亲朋好友等。核心层为决策层,其他人员都是为核心层服务的。二是定制度,也就是定好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准则。规则制定必须保证民主,一定与孩子商量确定,最好引导孩子说出我们想要的内容。同时,执行规则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切莫揠苗助长。三是定计划,即量体裁衣,紧贴学生的实际特点,定好习惯养成专属计划。四是定内容,即要培养的好习惯。例如,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阅读场所要固定,增加仪式感;其次,坚持写阅读反思记录;最后,父母要注重“伴读”,重视亲子共读,长幼之间相互促进。

习惯养成应像生物学中的条件反射那样,一遇到诱因就立即做出无意识的行为。习惯在养成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定条件的激励,也就是及时奖惩。因此,教师在表扬时不要吝啬语言,鼓励的话要经常挂在嘴边;奖励不必拘泥于时间,新鲜的惊喜要不断出现在学生眼前;承诺不可任性、跑偏,如果有约在先就要全额兑现;惩罚不能停在纸面上,而要变成现实手段。实践中,我们梳理了一些有效的奖惩手段。如,在奖励方面采取奖励积分制,学生表现好,一次奖励1分,多奖不吝啬;制定奖励标准,层级提高;询问学生有何需求,根据积分兑现,满足其需求;把意想不到的惊喜送给那些养成好习惯的学生,鼓励他们保持下去。采取的惩戒措施如下:遵循惩戒步骤,如警告、禁足闭言等;执行禁足惩戒时要严格执行,一定不要妥协;禁足闭言的地方要合适,最好在卧室或者其他安静的角落;惩戒时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切忌在外人前随意发火、训斥;父母双方要保持一致,一方不能随意更改决定、破坏规则。

习惯养成应像哲学中的量变质变规律一样,日积月累后出现质的飞跃。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难在久久为功,重在跟踪问效,贵在形成常态。教学实践中,提出的要求要细,增强操作性;训练要严,不达目的不罢休,并进行定时和不定时检查;示范要多,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家校联系要密,实现无缝衔接,共谱家校育人合奏曲,推动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快速养成。

(作者单位:青州市益都街道东高小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