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十个关键点 区域推进国际化海洋特色研学旅行的探索 停课不停学,在家也精彩 学习古代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实干笃定前行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学习古代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 巨野县核桃园镇山湾小学 张慧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泛指在中华大地上祖先创造的、被世代中国人继承下来并为之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优良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

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互补为中心的多种文化形态,既包含文章、诗词、音乐、舞蹈、戏曲、书法、国画等文化形态,也包括民族服饰、生活习俗、传统节日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雕塑、装饰等文化遗产。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不仅博大,而且极为精深。这一点为全世界的人所称道。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典著作众多。例如,《论语》《孟子》《老子》《史记》《山海经》中蕴含的哲理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倡导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了人们所必备的道德修养;古诗词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优美的诗句,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启示人们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教育人们胸怀天下、心系他人,从而使人们学会心存善念,尊老爱幼,报效祖国。

近年来,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有些年轻人穿着西装,染着黄发,哼着外国歌曲,走进快餐店,吃着汉堡,就连自己的名字都是模仿外国人取的。有的人只喜欢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却不知道屈原、介子推是谁,对端午节、寒食节的来历更感到迷茫。这些年轻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已偏离正确的轨道。让学生了解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并且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以夯实中华文明的基石,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把它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

譬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整理资料、进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从搜索资料到实践体验,教师可以安排一段较长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节日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每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此为载体,师生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进而诵读、领会,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这些传统节日,并且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以完善学生的品德,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其精诚团结、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学生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