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玫瑰教育”,点亮专业成长心灯 古典之美 推广阅读需要一定的仪式 春江水暖 教师书架 共情共勉享清欢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推广阅读需要一定的仪式

□ 张学炬 苑举花

近日,广州市图书馆学会未成年人服务专业委员会、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在网络平台上举办2020年“4•2国际儿童图书日”暨“广州读书月”少儿阅读嘉年华活动启动仪式。今年评出的156位“广州市少儿阅读之星”,年龄跨度从3岁至13岁,年度平均借阅363册。其中,番禺区图书馆8岁小读者何伽烨,以年度借阅量1266册的记录成为“冠军之星”。

这种单凭借阅量评选冠军的方式虽然未必科学,但,如此声势浩大的评选活动也是一种唤醒,利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我读书我光荣我受益”的氛围。毕竟,推广阅读不能光喊号子,还需要一定的仪式感。

时下,全国各地都在搞“大阅读”推广活动,甚至连语文高考都做了改革调整,没有广泛的阅读做基,想考高分无异于痴人说梦。不论是从提高个人素养的角度还是从功利性的角度考量,学校和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让良书成为人生的伴侣。但,从推广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读书见效慢,教师不愿发力。书籍对心灵的滋养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见效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教师等不得、不愿等。因为,他们都只是学生特定发展阶段的引路人,教学的发力点往往局限在投资少、见效快等立竿见影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考试考查的模块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读书不好引导,难以指导,费时费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需求,有不同的阅读基点,要想把读书引导的“槌”棒棒打到鼓点上很难。学生和家长不一定认可。这似乎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再加上繁重的教育教学压力,因此,教师们不愿冒险。

推广阅读都是“无效劳动”。不少学校只是转发上级部门倡导的“大阅读”推广通知,但往往缺乏后续措施。教师们搞不搞、搞得好与坏,无人管、无人问,因此,愿意沉下心来搞的不多。

虽然读书的作用谁都懂得,也时常挂在教师的口头、案头,但真正把力气放在这上面的不多。上面推一推,教师们动一动。但也只是在课堂上浮光掠影地说一通而已,并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和手段。学生听进去的不多。在农村基层学校更是如此。因此,“大阅读”活动尽管年年搞,但大部分都是“干打雷不下雨”。因此,从功利化的层面来说,仪式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仪式感能让师生产生一种读书的尊崇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是希望有回报的,这是最简单的学习动机。读书也不例外。而仪式感就满足了学生们的心理。小仪式小满足,大仪式大满足。仪式感能在无形中提高书籍的价值。在时下“读屏”的时代,真正愿意静下心来阅读书籍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更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为书籍“镀镀光”,把人们的眼睛从“屏”吸引到纸上。

“广州读书月”少儿阅读嘉年华活动启动仪式,这项活动做得非常有意义,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参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各学校也要以此为契机,定期不定期地搞一搞这样的仪式。同时,还要适当增加一些激励措施,做好必要的制度设计、评价设计,引导阅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