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帽杨小学:鼓子秧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 赵奎元 石立武)近年来,商河县殷巷镇帽杨小学把具有商河特色的鼓子秧歌开发成校本课程,并以此为载体,挖掘德育因素,拓展德育空间,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德育工作新途径。该校开展的“鼓子秧歌进校园”被评为“济南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秀创新案例”。
鼓子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商河县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民间舞蹈艺术之乡”。为把鼓子秧歌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光大,进而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2006年3月,殷巷镇帽杨小学考虑到学生多样化、全面化、健康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地域优势,请鼓子秧歌艺术团成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双休日组织学生进行鼓子秧歌训练。同年9月,学校又把鼓子秧歌定为校本课程,并自编了校本教材,从而让鼓子秧歌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走进了校园。学校先后投资数万元购置了秧歌服装、伞鼓、乐器等活动道具,并编排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秧歌节目,把鼓子秧歌打造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2010年春天,帽杨小学又将鼓子秧歌的基本动作加工成了8节广播体操,对校本教材做了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具有地方特色。每天课间操时间,伴随着优美轻快的音乐,学生做的就是自己编排的“少儿鼓操”。
“从薄弱处着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育要朝着体系化努力”,是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帽杨小学从学生文化缺失方面打造其道德灵魂,催生学生健康成长。为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该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鼓子秧歌的比赛演出视频及数字电影《盛世秧歌》,使他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激发兴趣。在学生学习鼓子秧歌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名学生不同的个体发展情况分别确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为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学校特制定《校本课程课堂评价标准》,每周安排专人检查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激励教师不断反思与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并进行及时反馈。
如今,走进帽杨小学校园,以前的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中,你追我赶、打打闹闹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跑头伞、打鼓子的热闹场面;学生回家后上网或出入网吧、游戏厅的不见了,主动向家长请教、交流谈心的越来越多,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