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点“瘦身”,意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101所高校的193个学位授权点被撤销,同时有156所高校增列231个学位授权点。其中,被撤最多的学科为软件工程和应用化学,各有6个单位撤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美术学、物理电子学和艺术学理论撤销数量也较多,各有4个。
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即将开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新增和撤销学位授权点理应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对这一结果,被撤学位点的许多高校看起来很“淡定”。
学位授权点的多少,既反映着一所高校的育人质量与学术科研水平,也一定程度体现着其在全国高校矩阵中的“江湖地位”。在前些年“学位点越多学校越牛”指挥棒下,为了争上硕士点或博士点,不少的高校“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使出了浑身解数乃至“洪荒之力”。个别高校甚至将其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现今天这样的“波澜不惊”,彰显的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意识的深化和强化,也体现了高校对自身办学实效的理性审视开始变得坦然,不再囿于“一城一池”之得失,一改此前的遮丑护短。
2015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实行动态调整。学位点的“终身制”被打破,授权点开始“有上有下”“有进有出”“有增有撤”,标志着学位授权点评估和调整步入常态化。据业内人士称,目前,撤销学位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专项评估不合格,被强制撤销。二是高校或单位结合办学定位,根据对学位点的质量审核,自主撤销、调整学位点。简单来说,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与学校的自主办学相结合,进行学位授权点的优化。目前,对学位点的合理“瘦身”与定期进行动态的调整,已经被高校接受和认同。任何一所办学理性、观念先进的高校,适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一方面撤销需求不足、水平不高、达不到合格评估标准或不符合办学目标定位要求的学位点;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显然是值得提倡的务实之举。特别是一些高校按照严格程序,主动撤销自己的学位点,知不足而求进,意味着内涵式发展已经内化于行,也彰显了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设置、分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质量为导向的学位点动态调整是国家意志,也符合国际惯例做法。不合时宜的老专业,该淘汰就得淘汰;误人子弟的学位点,该撤销就得撤销,再正常不过。如果说推进“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加法”,那么学位点的撤销就是做必要的“减法”。打破学位点“终身制”,才能遵循市场需求和学校特色而办学,才能有利于高校学位授权点资源的优化配置。
学位点“瘦身”是一场供给侧改革,也是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一个有利契机。在学科点建设上,不单是该撤销的学位点要撤销,而且在增列新的学位点时要严把质量关,精准施策,宁缺毋滥,避免一拥而上,重蹈覆辙,必将有利于跳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