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聚力 多维赋能
——淄博工业学校构筑“效能”管理新高地
“将多个方向和维度的力量聚焦,且各种力量都能发挥到极致,学校管理才能提效赋能。”谈起学校管理,淄博工业学校校长王卫东这样认为。近年来,这个学校实施“多向聚力,多维赋能”的管理策略,构筑起“效能”管理的新高地。
政府力量:政策、财力双保障
这几年,淄博市临淄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为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提升师生技能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该区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听取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报告,专题研究相关问题,从政策、资金上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投资1200多万元为这个学校建起了机电、汽修实训室,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动漫实训室,还建起了高标准的机械加工、PLM体验中心等91个校内实训室。今年4月,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临淄区通过网上招聘方式特招了3名急需高层次人才,为学校专业发展招贤揽才。
据悉,从今年起,临淄区还将拨付专项资金,支持该校建设中国职业教育发源地主题展厅,创办管子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院,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文化历史底蕴。
引领力量:架构、重心双定位
“我去年5月到淄博蓝海国际大饭店实习,11月选择回校,准备参加春季高考。感谢学校的这次改革,给了我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该校2017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李淑琪说。
李淑琪所说的“改革”,是指学校2019年进行的校内组织架构改革。为服务临淄“化工强区”需求,他们成立了化工和新材料部。为发挥好计算机专业的优势,组建了信息技术部。根据行业需求,将机电部依据方向细化为智能制造部、机电技术部和交通与电工电子部。架构改革是为了适应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牢职教类型教育的基础而进行的。同时,该校确定了“升学、就业并重,升学优先”的办学方向和“抓内涵、强管理、提质量”的工作重心,学生按照专业进行分班,增加了文化课课时,修订、完善了一系列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规章制度,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像李淑琪一样,很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又多了一个人生路径的选择。
为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修订完善了《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方案》,将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1+X”证书制度等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借助李宇翔省级名师工作室、王海霞区级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带动了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与企业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在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其中,与淄博凯隆电气合作开发的“电动自行车刷卡充电站、电动汽车交流立式充电桩”等设备,已在临淄区及周边多个大型商住停车场投入使用。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和升华。
创新力量:专业、课程双改革
“之前,中职学生毕业入职后,企业还要进行再培训。这就增加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山东雁翔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罗轩感慨道。
如何解决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不一致的矛盾?该校从专业设置与优化、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行了探索。签约“莱茵科斯特”中德国际认证项目,与企业成立联合培养班,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分别设计课程内容,加强了专业技能考核,实施了专业模块分级认定、教考分离,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们还联合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现在,学生入企即能顶岗,企业省心多了。”罗轩开心地说。
“普通教育是‘避短’,职业教育是‘扬长’。我们通过开发社团校本课程让学生把才华全都展示出来。”谈到校本课程开发,校长王卫东这样说。到目前为止,该校共开设42个学生社团,为提升学生品德素养、提高学生技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2013年秋季开始,他们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把三年专业学习目标分解为N个小目标,学生通过“闯关过卡”获得学分,学习文化知识、苦练技能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去年,该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取得了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