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阅读 以读悦心
人才源于知识,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人师者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领略阅读的乐趣,阅读得安静,阅读得智慧,阅读得清欢。
培养学生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提高成绩,也不单单是领略书中风雅,更多的是思维和心智的锻炼。在阅读中,学生会发生由内而外的变化,心智会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思维也在慢慢成熟,格局也会逐步提高。阅读需要时间的积淀,慢慢由量变积累到临界点而发生质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学生要学会品读书中的文字、故事、情感和感悟,进而学会读书。阅读并不仅仅是看书中的文字,更多的是在看的时候学会思考,进行思维的锻炼与培养。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后,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走近作者,对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入了解后,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阅读文本、品读故事,感受作者要传达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文阅读中,只有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即读者受作品的感染而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达到助力学生读懂文章、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呢?
创设情境,渲染烘托。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场面和声音,并进行渲染,以吸引其兴趣,激发其情感,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例如,阅读《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我考虑到学生们的年龄在9岁左右,而文章涉及的是七八十年前的场景,为缩短历史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就放映一段“白求恩救死扶伤”的影像,让学生们体会到白求恩救死扶伤、舍己为人的品质,感受作者对他所奉献的事业的敬畏之心。
咬文嚼字,品读文章。阅读时,文章中有的词用得非常巧妙,这就是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之处。对此,我们应该就文中的关键词进行仔细品读,咀嚼其中的韵味,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例如,三年级《肥皂泡》一文中有一段文字描写吹肥皂泡的过程:“方法是把用剩的碎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上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融化,然后用一支竹笔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成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再轻轻地一提,那轻圆的球便从管上落了下来,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这段文字里面有非常多的动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吹肥皂泡时吹得小心仔细,进而可以深入体会到作者吹肥皂泡时的开心,感受到作者怀念童年吹肥皂泡时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感受读课文,调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来感悟课文内容,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便能在阅读中逐渐学会读自己,体会自身的内心情感、内心感悟、内心世界与内心感念,修正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把公民和读书的精神化合在一处,以培育其做国民的能力。”多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成为精神支柱。因此,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