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更要学会“养气”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讲文章之气,认为要写好散文,首先得学会“练气”。我认为,好的散文都是气韵流贯、荡气回肠的作品。古代优秀散文作品尤其是这样,它们特别讲究气的流贯。而“气”这个概念,却被当代人忘记好久了。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的作品中,就回荡着那种为天地立心的浩然之气。明代前七子,也比较明确地提倡作品要有气概。
其实,“气”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理论历史上源远流长。《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离不开气,都以气为中心,可见气的作用有多大!
在中国最早一批的哲学家、政治家中,庄子、管子、王充等都特别重视“气”的作用。比如管子是这样说的:
“凡物之精,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果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管子作为一代大政治家,他关注的是“民气”。民之气,上能达于天,下可入于海,不可以止于力,只能安以德。这是多么磅礴伟大的力量!而历代统治者又有多少人能有管子的识见与慧眼,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从而能够善待民气?!
而作为文学中的气,要属曹丕讲得最好。他说:“文以气为主。” “文气说”的提出,首倡于曹丕。这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也是划时代的一件事。它把作家的个性、气质、性格作为创作的主要观察点,把作家的内在精神之气作为主体来关注。这是了不起的一种观点。
现如今,民气犹存,而文气呢?——气息薄弱也。
气,反映了人的内在生命力,反映了作者的境界、理想、志向与抱负。气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表现在作品的气质上。著名作家雷达说:“散文的魅力说到底,乃是一种人格魅力的直呈。主体的境界决定着散文的境界。”而这种人格魅力如何呈现?就是通过作品中所逸出来的气。
比如《醉翁亭记》,一气呵成,全是“也”系列,好似书法中的一笔到底;比如《岳阳楼记》,也是气韵流动的好作品,起承转合皆以气相连。
文气是需要练习的独特的功夫,与武术中的气功有点类似。气的练习,我认为主要途径是读书,特别是读儒家、道家的经典书,在读书中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使之回荡在自己的作品中。只要有追求、有见解,其作品中自然而然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气韵。
在我们这个物质丰饶而精神相对浮躁的时代里,作为写者,更要学会“养气”。(作者系《济南日报》文体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