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三种课堂” 培育“绿领”农民
寿光市社区教育“上天入地”
在寿光市田柳镇,菜农尹克忠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寿光嘉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种好地”APP和“大棚小喇叭”微信公众号。他说:“通过这个手机软件,我不但能收听收看农业专家课程,与专家进行‘一对一’交流,还能对蔬菜大棚进行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蔬菜种植效益。”
网络课堂:让群众足不出户学习
寿光市是全国有名的“菜篮子”。近年来,该市依托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人力和专业资源,成立了寿光市社区学院和15个镇街区社区分院、127个社区服务中心教学站,把课堂搬到网上、搬到村里、搬到田间地头,每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约2000人,为菜农解开了 “幸福密码”。
他们还以分布在镇村的农资经营网点为依托,建立了350多家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站,服务范围辐射到全市600多个村、16万个农户。由4名农业技术专家和10名在职专业教师成立技术服务团队,在视频咨询室里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目前,通过网络视频服务已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7万多个,推广农业新技术60多项。首席专家朱振华教授每年接受全国菜农技术咨询服务5000多人次。
寿光市教体局职成教科科长李柏林说:“菜农进行‘网上点菜’,专家们‘在线下厨’教学。”他介绍说,用数字化手段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成为寿光菜农的新风尚。为此,寿光市还自主开发了寿光社区教育网。目前,注册人数达3.5万人,总访问量达60多万人次。
村庄课堂:一间教室解决群众生产难题
在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委驻地,有一间特殊的教室,这里每年都会邀请8名专家开展蔬菜种植讲座。一年下来,达20多次。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说:“专家们都带着问题、意见来,有针对性地为村民蔬菜种植难题‘开处方’。”目前,该村种植的五彩椒已经出口到俄罗斯、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达1.26万吨。
去年,村民李万庆种植的五彩椒遭受了病虫害。在专家的指导下,仅用了3天的时间便转危为安。李万庆说:“如果没有专家的意见,我可能会面临减产甚至绝产的损失。这场讲座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及时雨。”
据介绍,在寿光,像这样的教室每个村都有。
地头课堂:手把手教群众种植技术
张建华是化龙镇社区教育分院兼职教师。从事蔬菜专业生产22年来,他专注于“独根红”特色韭菜生产研究,创建了“脆鲜碧”牌特色韭菜,开创了“电商+活韭”销售模式,并研发和推广了物理韭蛆防治、以虫治蛆天敌生物防治新技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走进田间地头,通过“讲、讨、问”等形式为韭农支招授课。
在他的指导和引领下,化龙镇的韭菜年产量达1.9万吨,成为该镇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寿光市已先后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3人、“学院派+土专家”15人,聘请农业、科技等部门技术人员以及“能工巧匠”“田秀才”等担任兼职讲师,形成了128人的“师资库”。这些教师把田间地头当作课堂,把菜农当成朋友,为群众致富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寿光市教体局局长韩效启说:“办好社区教育,就要让群众真学本领、学真本领,让菜农由‘灰领’变‘绿领’,让寿光的‘菜篮子’更丰富、更有知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