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凝聚一颗诗心 坚守一份诗情 诗语情怀 母亲的身影 青山绿水间 好学生在我们的目光里 雨中偶记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好学生在我们的目光里

□ 邱培桐

真正的好学生,在我们纯净的目光里。20世纪20年代,有位先生在家乡湖南办报纸,藉此启迪民智。那会儿,流行的印刷设备就是铁笔、蜡纸,先生便寻了几名写字好的学生,为自己的文稿做誊抄员,适当给些酬劳,存了奖掖贫家苦学的意思在里边。

最先寻来的学生是这样做的:你写啥样,我给你抄成啥样,哪怕是白字错字、典故误用、衍字错笔,都照录不误。他对先生其人如对其文,从不说一个不字,先生在他身上收获了满满的自信。后来换了一位。这个学生见错就纠,文不通则改。有时,先生写完稿后,搁一宿,一觉醒来,觉得某一处或某几段还可以写得更漂亮。要回来一看,这个学生早已改毕,甚至比自己想到的改法还要出彩。

头一位给先生带来了自信自得,这位给先生带来的是自励自强。

后来又换第三个,跟前两位都不一样。相中的文稿,他工楷敬录;若相不中,他不但不抄,还要找先生“论战”一番,非要辩出个明理达意不可。客观上讲,他带给了先生受用久长的自省自警。

先生深信一句老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抱了这心思待人接物,自是事事能得,时时可学,人人可为师——这心胸,了得!这位先生是谁呢?语文教师都知道他。至少读大学时,在各种教材上见过其大名,因为民国以后的汉语(国语)教材,大都出自这位先生或其学生之手。他叫黎锦熙,20多岁即受聘于北洋政府教育部,专事国语统一工作。名动天下,却虚怀若谷,扶掖后学是其一生之能。

那三个各具风骨的誊抄员,日后的造诣也值得一谈。

第一位,得益于其谨严、“术业有专攻”。他叫黄国璋,在地理学界的地位,不亚于黎先生的汉语言文字学成就。

第二位才识俱佳,走上了革命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诗人、剧作家,业余写歌词,不乏名作,传唱者众,最著名的莫过于《义勇军进行曲》。这个人叫田汉。

第三位最了不起。学生时代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为他带来不少麻烦,也获得了许多真正的同志。40多岁时,他久病初愈,提气强神地跟所在组织内一班同仁激辩多日,终于说服大多数,直接挽救了中国革命。他叫毛泽东,那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的大辩论,就是遵义会议。

说到这儿,评论什么都属多余。作为教育工作者,似乎可以悟出些许为师之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所谓“教学相长”,离不开为师者的宽怀诚意,但有一事强似我即可为吾师,说的就是黎先生这般做法。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