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复学后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读书,以一个教师的身份 “冒名顶替者”戒! 艺术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  在语言运用中提升核心素养  因材施教的智慧

第5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5
【思辨空间】

读书,以一个教师的身份

□ 招远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董秀妮

4月23日是世界第二十五个读书日。有人说:“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对“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他人”的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倡导。

上帝赐给人类两件礼物,那就是希望和梦想。不喜欢阅读的教师是无法享受到这两份礼物的。教师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更需要通过读书来增强底气。吴非曾说:“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孩子教得不会学习。”作为教师,如果每天在“忙、盲、茫”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职业倦怠便会如影随形。读书恰恰是摆脱职业倦怠的一种自我拯救。教师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终身读书者,并引导每一名学生在阅读中为精神打底,在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读书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教育发展的需要。

有人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在某些时候,两点之间并不一定是直线最短,一条看起来最远的路往往是最有效的路径。

首先,阅读能给人以知识。阅读可以打通学科壁垒,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虽然现在各种信息唾手可得,但信息与知识是两码事。碎片化的信息浏览会让我们陷入无所不知的错觉中,因为碎片化的信息很难形成体系,无法沉淀为知识结构,进而内化为思想、理念,外化为气质、情怀。

其次,阅读能给人以智慧。特级教师陈颖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面对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我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获得人生坐标,知道自己该走向何处。

笔者一直期待着这样一种动人的场景:每一位教师都能与好书为友,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学会创新,不断完善、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经典的熏陶下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与学校同发展,和学生共成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经典的浸润中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用爱心和智慧诠释教育的真谛,用脚踏实地的行动书写教育人生。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每一个不曾读书的日子又何尝不是对教育生命的辜负呢?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好书标记时光,用阅读镌刻记忆。当我们的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划过,内心渐渐沉静,精神渐渐明亮,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时,你就会发现,如果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你就会活得越来越清醒、越有内涵;如果学会与大师的心灵对话,你就会活得越来越辩证、越充实、越自信;如果学会与万物的心灵对话,你就会活得越来越富有、越强大、越理性。

你读书的样子,就是教育未来的样子。我们无法改变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通过阅读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宽度。让我们仰望我们的职业,热爱我们的事业,用精神的成长成就使命的精彩,实现教育人生的美感和质感,做一个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育者,以此去福泽千万学子。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