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说不尽的七七级 穿过高考的河流(外一首) 送考 父女两代人的高考 感谢高考 梦想不老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杏坛随笔】

感谢高考 梦想不老

□ 吴显启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高考,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高三班主任的这句话像长在了我心里,清晰如昨。我对高考的感情很复杂,比如害怕,比如遗憾,比如希望能够重新再来一次,等等。但是,没有高考,就没有我的现在。

你是我的旗帜

我是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人。小时候,听到最励志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远房亲戚家的三个表舅身上。大表舅学习很好,可为了两个弟弟能上学,初中毕业就回村务农了。二表舅高考时在我们那个乡是“状元”,被北京的一所军校录取。当二表舅一身戎装,戴着“大盖帽”回村时,那个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里。整个学生时代,二表舅就像一面旗帜,让我的青少年时期充满了斗志。现在想来,偶像的确是应该有的,他会在潜移默化中激励你进步,让你充满了正能量。三表舅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儒雅的青年,他的刻苦勤奋在我们那个小村是出了名的。每当婶子、大娘要教育自家孩子时,总是拿出三表舅来当例子。越是淳朴的乡村人,越对知识有一种尊敬。这种尊敬是原生态的,发自内心的。后来,三表舅也考上了大学。那一年,大学要定向招收一批大学生,培养目标就是援疆援藏,三表舅就是其中之一。毕业后的三表舅去西藏当了一名教师,他很快就适应了高原生活,融入了当地的学校。他回乡探亲时,脸颊上的高原红让我觉得特别亲切。他们那一代人骨子里有着对高考无限的感激,不管干什么,不管去哪里,他们总能全心全意。这也是一直激励我向表舅们看齐的一种动力。

我的幸与不幸

1996年,我参加高考。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是火焰与海水并存。对我来说,不幸的是我上的高中是一所乡镇中学,我们那一届一共才4个班,每个班30多个学生。全校一共才考上了10多个本科生,而我们班只有3个人考上本科,而我就是那幸运的第三名。可一中和二中每个学校都考上了300多个本科生。可见,当时的城乡教育差别有多大。第二个幸与不幸是当年的高考制度。那一年高考录取实行的是标准分,像我这样各科成绩都平均发展的学生就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分数也按照在全省所有考生的排名得了个中游稍微偏上的成绩。而我们班考第一名的女生化学学科特别有优势,这一科她就得了800多分,被大连海事学院录取,后来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我幸运的是,这一年高考分数不是全省统一的,分数线划地区。我所在的青岛地区分数线较低,使我顺利地被聊城大学物理系录取。人生就是这样,高考的一个小小的动向,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甚至一批人的命运。大学四年,我拿出高中学习的劲头,到毕业综合成绩排名时,我跃居班上前列。当年的分配规定,只有综合成绩排到前30%的毕业生才有机会跨地区分配。通过竞争,我到了现在的单位。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而高考却能培养一个人一生的刻苦精神,这是一笔财富,一种收获。

永不放弃才有未来

“高考前夜,挣扎到凌晨也睡不着,我好害怕失败啊。当监考老师收走我最后一科的试卷时,仿佛也收走了我的灵魂。”这是我侄女高考后写的一段话。

我们都看得出她的努力。甚至可以说,每个经历过高三的孩子都努力了,也都如这般经历过高考的压力。侄女最后以五分之差与本科失之交臂。怎么办?她选择了自费读本科,四年差不多要多花5万块钱。侄女以自费生身份入学时也有过自卑,但很快就发现,她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优秀。

四年之后,她从日语系毕业,果断放弃了家里为她找好的在本地一家单位当会计的工作,去广州发展。四年的大学时光,已经为这个姑娘打开了一扇窗,她的眼界变得更开阔了。外企高强度的工作锻炼了侄女的意志,大学四年扎实的专业知识让她如鱼得水。

看着她微信朋友圈里今天出差到日本,明天去英国开会的照片,我忽然觉得对教育投资是一件最值得的事情,知识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如果不上大学,她或许永远是村里的一个普通姑娘,而上了大学之后,她可以变得不一样,可以遇见更美好的自己,可以拥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永远不放弃,才会拥有未来。

我要感谢高考,我们都要感谢高考。高考的迷人之处,就是会带你遇见更好的自己。信心不老,梦想就依然在路上。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