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家访”成“校访”
家访是家校双方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思想表现,使教师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及其对学生的影响,更好地认识学生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并寻求有效对策;有利于教师了解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改进、完善。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了解学校对孩子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的要求,以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可以说,家访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障。
但是,有些一线教师没有认识到家访的重要性,只是把它当作上级安排的一项硬性规定,所以在家访中只是漫不经心地走过场,甚至只停留在笔头上。家访档案一大堆,看起来挺真实,但他们的脚印却从来没有出现在学生家大门前的台阶上。对于这些教师起来说,家访似乎已“力竭气衰”,完成了历史使命。如今,不仅任课教师中已鲜有进行家访者,而且班主任进行家访的也非常少见。反过来,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或者学生出了问题,教师把家长叫到学校的现象不断增多。也就是说,“家访”变成了“校访”。这种现象在一些中小学中已经很普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普遍推行量化管理模式,对各项工作都予以量化并进行考核。家访既难以量化又无法考核,学校便不再作硬性要求。制度不完善使教师家访难以得到学校认定,教师也就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教师负担异常繁重,无暇家访。许多学校要求班主任在学生早读、课间操乃至早中晚的就餐时间都必须到岗;其他教师除上课外,每天上午、下午乃至晚上都要在办公室里坐班,或者到教室里盯着学生学习。除各种硬性规定外,校内外的激烈竞争也使教师感到压力巨大,无暇顾及家访。
第三,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分数,而忽视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状态;只注重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而忽视家庭、社区对学生的各种影响。因此,教师对家访不重视。
第四,一些学校重物质刺激,轻人文关怀;重刚性的规章制度,轻柔性的管理手段,导致领导与教师不团结,甚至干群关系紧张。另外,个别领导干部私心太重,只看重自身利益,以致教师缺乏家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五,不少学校的生源广,学生的居住地分散,教师进行一次家访要耗费半天甚至一天时间。这让教师对家访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六,农村学生的家长大多在外打工,一部分城镇学生的父母下岗后也到外地就业去了。这些家长的工作流动性非常强,使教师难以找到机会与他们见面。因此,教师也就不再奢望到他们家里去进行家访了。
(作者单位:滕州市东沙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