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凉皮
燥夏,胃口不佳,世人都喜欢吃清淡的食物,特别是生津止渴、除烦解暑的食物。如年糕般色白的凉皮堪称“消暑神器”,不透明,有韧性,富咬劲,黏滑,不易折断,一腔柔顺可以直通肠胃。
入夜,我到车站等车,看到街边小贩在卖陕西凉皮。我好奇地走向前,只见白色透亮的凉皮,整整齐齐地码在玻璃柜里,旁边有切得细细的黄瓜丝,还有细长的豆芽,瓶瓶罐罐装着各种调料。光站在旁边看,就觉得嘴里凉丝丝的;想买又担心车来车往、到处都是扬尘,不卫生,终究咽下口水,没买。
周末,我到一家大型超市,又看到念念不忘的凉皮。许多人正在玻璃柜前排队买,我心里不由得一喜,也排起队。只见洁白细嫩的凉皮叠在盘上,穿着制服的师傅套上薄膜手套,剥起最上面一张凉皮,用快刀切成一条条的。师傅将它们装到一个大的不锈钢盆里,抓上一大把切得极细的胡萝卜丝和黄瓜丝,又撒上一把切碎的芫荽和一些切成块状的面筋。面筋有蜂窝状的小孔,看起来筋道十足。而后,师傅拿起小勺,飞快地在装着配料的各个不锈钢罐子内舀起盐、鸡精、生抽、料酒、陈醋、辣椒油等调料,灵活地晃动着手腕搅拌,再装入塑料盒内,称好重量,贴上标签,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大快朵颐。亮晶晶的凉皮,红红绿绿的颜色,散发着芫荽的清香,勾起食欲。我用筷子夹一条凉皮入嘴,感到酸酸辣辣,又凉丝丝的。
有人说,西安是凉皮的“首都”,但我却不以为然。西安有凉皮,陕西汉中也有。凉皮的权重在汉中,称得上独一无二。我第一次到汉中旅游时,和那里的朋友一块儿吃饭。一盘白花花既像上海阔面条又像西安“彪彪面”的面食端上桌,这就是凉皮。汉中的朋友像谈论活色生香的美女一样,跟我唠凉皮。汉中人餐桌的第一道冷菜,绝对少不了凉皮。如果你吃了凉皮不满意,汉中的朋友就会大失所望,像俞伯牙邂逅的不是钟子期,而是一头牛。
汉中人爱吃凉皮,并引以为傲。陕甘一带,面食属于“靠山吃山”的典范。那里播种小麦,面食昌盛。汉中盛产小麦和大米,把大米浸泡后打成米浆,制成凉皮,那种透明的质感让人心动。在陕西省,凉皮的制作原料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有的用面粉,也有的用米粉,方法差不多,但主要是调料不同。汉中近蜀地四川,所以口味偏辣,但辣也调出了不同的口感。
譬如,辣椒油,有些地方称为油泼辣子。这是最常见的调料,但也有加调料水的商家。所谓调料水,是用许多中药熬成的汤汁,像极了傣妹火锅的口感。也有的人加入红薯粉之类的淀粉,目的是使其口感更软糯筋道。比较地道的做法是,碗底铺上黄瓜丝等各种蔬菜,不仅增加维生素,也起了调味的作用。汉中人吃凉皮,还要搭配肉夹馍等食材,口感更加丰富。
回到本文的开头,中国大江南北的街边小贩在马路边兜售凉皮,总要贴上“陕西风味小吃”的招牌。否则,顾客就不知是不是正宗美食,也缺少了品尝的兴趣和冲动。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中这样写凉皮:“(凉皮)是夏天食品,三九寒天却有出售……且记:吃凉皮子的别忘记带手帕,否则吃罢一嘴沿红色,有伤体面。”《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再续美食纪录片之缘,《风味人间》中也有拍摄西安的“皮”字辈面食——酿皮、大米皮、擀面皮、凉皮……如此活色生香的消暑美食,目前已然成为全中国的通食,可以说是整个夏天无处不在的“美味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