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管理”是大学生返校的唯一选项吗?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统筹做好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知要求,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要求,结合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和学校实际,积极稳妥制定开学工作方案。
今年秋季学期,高校学生能否按时返校?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按照教育部的相关通知要求,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制定了返校时间表。例如,北京多所高校出台了分类分批返校措施,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日子返回学校。
相比上一学期,今年秋季高校学生的返校规模势必更大,其中还包括今年新录取的新生前来报到。这意味着,高校结合疫情防控所要做的准备工作更加繁杂。有关通知也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一人一档”制定返校学生信息台账,确保学生返校全程可追溯。让每名学生平安返回校园,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它既为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业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社会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相信在教育部门的部署和各大高校的精心组织下,学生返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不过,对广大高校学生而言,他们同样关心返校以后将处于怎样的学习状态。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校园生活势必有所改变。一方面,大学生要适应防疫下的校园;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必要的学习、实践、生活提供便利,而不宜以防控之名搞“一刀切”。
例如,对“严格日常管理,严格把好校门,严格活动管控,强化教室、食堂、宿舍、实验室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及安全管理”的要求,一些高校实施了“封闭管理”校园的办法。有的提出“学生非必须不外出”,实际上也是严格限制学生离开校园。尽管这些措施是出于保护学生身体健康的良好初衷,但一些学生也提出了实际的诉求。比如,秋季开学以后很快就是用人单位的秋招,需要外出求职;也有在校生需要参加校外的实习实践活动;有的学校还有多个校区,不同校区之间的师生有着往来流动的客观需求,等等。
从高校的属性特征而言,校园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实体,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活社区。乐观来看,因为高校具有完善的后勤设施,学生在学校里确实能够“自给自足”,完成绝大多数生活所需。然而,作为城市的社区,高校势必与属地发生各种人员往来,完全隔绝与外界的联系是不现实的。仅仅针对学生实施封闭式管理,对疫情防控有多大实质性意义,也需要高校管理者认真评估。
目前,国内对疫情防控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机制。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思路下,哪里有疫情,哪里的风险就随之升级,防控手段日益精细化。如此,实现了在尽可能减少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前提下,阻断病毒传播。尽管高校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但也不应该被排除在网格化管理之外。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社会活动相对有限,精确掌握学生外出情况并非难事,在做好进出校登记工作的基础上,学生进出校园的风险是可控的。
当然,尽可能减少非必要的外出活动,不妨成为秋季开学后广大师生的自觉。对此,不仅高校要做好管理,社会各界也要提供衔接性的措施。比如,借助互联网,很多实习、见习工作可以远程开展,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和学校要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远程实习岗位,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参加实习,丰富自己的履历,为求职积累经验。同时,随着秋季招聘工作的开展,用人单位也要完善远程笔试、面试的方法,简化招聘程序,为大学生求职提供方便。
科学精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无疑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希望,防控措施不要过度加码,以免让学生蒙受不便,削弱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意义。对此,高校要积极回应学生的疑问,及时改善管理办法,根据疫情风险等级灵活施策,而这也是高校管理者应有的责任担当。
(摘自2020年8月21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