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情与法的结合点
—— 山东女子学院基层法庭探访记
工作人员带领教师、志愿者参观基层法庭
“对贫困地区和低保户等困难群众的普法宣传重点是什么?”“普法宣传对助力脱贫攻坚战有何重要意义?”近日,山东女子学院向日葵志愿服务二队的大学生带着问题来到德州市德城区人民法院的基层外派法庭——黄河涯法庭,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基层法庭的运作模式,并对法官进行采访,为深入基层举办普法讲座打好基础。
基础建设促案件解决
穿过一片茂密的桃林,志愿者们来到了黄河涯法庭门口。还未进入法庭,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就吸引了志愿者们的注意力。工作人员热情地带领志愿者们参观法庭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映入志愿者们眼帘的是一处山水置景。工作人员讲解道:“‘山’代表的是法的坚韧,‘水’代表的是法官的柔情,一坚一柔都是为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解决百姓的法律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强基层法院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黄河涯法庭作为基层外派法庭,互联网设施一应俱全,自助服务区、自助案件查询系统全部投入使用。
在走廊尽头,一个名为“家庭调解室”的房间引起了志愿者们的注意。房间内采用暖黄色灯光,四张彩色的凳子围着一张调解桌,房间四周摆满儿童玩具以及各类书籍。这种陈设与家庭客厅类似。据工作人员介绍,在装修这间调解室时,法官们颇费心思。如今,家庭离婚案件大多在这个屋内进行调解。数据显示,在此类温馨的环境中进行调解,当事人会考虑到情感因素,最终的和解率明显高于普通调解室。
优雅环境感司法温度
黄河涯法庭作为基层外派法庭,与基层群众联系密切,贴近群众生活是拉近法官与群众距离的最好方式。庭院右侧有一处名为“秋实园”的菜园,种植着当季的农作物。放眼望去,尽收眼底的绿色为夏日炽热的阳光降低了几分温度,抹去了些许浮躁。志愿者们进入菜园,只见葡萄藤缠绕着栏杆,硕大的冬瓜躺在地上。法庭的严肃被菜园的温馨取代了。作为基层法庭,这种“有温度”的环境能促进“有感情”的调解。可以说,情与法的结合在黄河涯法庭体现得淋漓尽致。工作人员表示,当事人进入“秋实园”后,解脱和释然会不经意地进入他们的内心。
坚定信念促服务群众
下午,赵法官结束一场庭审后,接受了志愿者的采访。她是黄河涯法庭唯一的专职法官,从事法律工作20余年,经手过不计其数的刑事及民事案件。
赵法官表示:“结案并不是案件结束的终点,解决当事人心里的疙瘩才是一件案子完成的标志。”当志愿者询问赵法官“印象最深的案件是什么”时,她表示,有一起医疗赔偿的案件,当事人的妻子因工伤成为植物人,在医院治疗8年,共花费医疗费50余万元。当事人10余年来一直上诉上访,讨要医疗费用及赔偿款,多次认为法院审理不公。赵法官花费半个月时间,查看关于案件的全部案宗,核算全部医疗费用及赔偿款,并与当事人3次核对医疗费用及赔偿项目,最后促使双方和解。赵法官表示,付出努力得到回报,就是作为法官的价值。在基层,法官面对的虽不是重特大案件,但是每起案件都与群众权益相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是基层法官存在的意义。
志愿者了解到,赵法官曾在调查案情的过程中受到过威胁,但这并不影响她对这份工作的热情。采访过程中,她多次表示这是值得她一生为之奋斗的工作。赵法官说:“我的成就感并不是因为我办过多少案子,而是为群众解决了很多问题。有困难才有意义。”
天色将晚,志愿者们告别法官,在夕阳的余晖下踏上回程的路,实践活动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