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圆云贵高原学生航海梦
2019年春,贵州省安龙县龙广镇十二份村18岁的秦龙江作为安顺市民族中等职业学校首届航海捕捞专业“海洋班”学生圆满完成3年学业,和同学们到青岛浩洋远洋渔业公司和青岛远洋渔业公司开启为期一年的上船实习生活。经过一年的海上航行磨炼,他们的技能水平迅速提高,分别担任实习三副、三管等职务,年收入8万元以上,成为家庭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身处大山,心向大海,
立志成为一名蔚蓝大海中的远航者
秦龙江和他的同学是幸运的,自1996年开始,相隔2000多公里的山东青岛和贵州安顺因东西部扶贫协作而结下了“山海情谊”。2015年,为做好职教帮扶工作,在青岛市教育局组织下,青岛海运职业学校与安顺市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结对子,决定将船员培养作为合作的方向。此举既可以解决近年来远洋渔业发展面临的人才瓶颈的难题,又可以帮助山区贫困家庭实现脱贫。
安顺市民族职校是一所民族学校,“海洋班”的学生分别来自汉族、苗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他们渴望学好专业,掌握本领,走出大山,实现人生理想和带动家庭脱贫。秦龙江说:“我的父母以务农为生,我还有一个姐姐,我家是贫困户。2015年,安顺市民族职校的老师告诉我,如果成为船员,实习期就会有6000元月薪;如果晋升为三副、二副、大副、船长等职务,年薪将会达15万甚至几十万元,饱受贫困之苦的家庭将因为我的努力而彻底改变。” 就此,做船员航行世界的梦想,激励着秦龙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刻苦训练本领。
政府搭台牵线,校校合作,产教融合
2016年6月28日,安顺市民族中等职业学校2016级航海捕捞远洋驾驶(轮机)专业就业保障协议签字仪式在安顺举行。青岛海运职业学校、安顺民族职校、青岛重骅人力资源公司三方与26名学生签署就业协议,将采取“2+1”培养模式,共同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国际化航海捕捞人才。随后,青岛海运职业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采取“援助设备——合建实训室——选派教师援教——接收学生入校——优质就业、升学”模式,在学生互换、师资交流、专业对接、课程合作、资源引进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帮扶,实践“山海相连、共育鲲鹏”的教育扶贫之路。
按照“海洋班”的教学安排,青岛海校航海捕捞驾驶专业教师尹怀收、王维胜,航海捕捞轮机专业教师张令弟、郑文山等先后奔赴安顺民族职校任教。他们在安顺克服语言、风俗、饮食、生活等诸多不适,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手把手地教学生操作,并利用电子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设备实物剖视图片、拆卸装配过程、海上工作视频等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提升他们的专业兴趣和技能水平。同时,通过海洋文化教育鼓励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专心读书,学好专业知识,掌握本领,实现人生理想。
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立志成才,回报家乡,是职教技能扶贫的最终目的。在青岛海运职业学校学习的3年时间里,秦龙江有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见到航海模拟器、第一次使用操舵仪、第一次认识海图、第一次打水手绳结、第一次浏览中英文航海图书、第一次亲手操控国内中职学校第一条教学综合实习船“鲁青渔教16号”……学习之余,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员。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成就蓝色梦想
如今,秦龙江已经升职为实习三副,可以熟练驾驭万吨巨轮,足迹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年收入已达9万元。他时常感叹:“如果当初没有从云贵高原走出来读书,我可能就跟当地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打工、务农了。下山上学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村民眼里,秦龙江是个小名人,不仅因为他的职业是当地鲜有的船员,更因为在他身上见证了东西部协作职教扶贫如何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今年,秦龙江家靠他做船员的收入翻盖了房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实现了“一人上船,全家脱贫”。
大海的“种子”被秦龙江和他的同学带回了山里。现在,越来越多的云贵高原学生立志从事航海事业,实现“技能脱贫”。“接下来,交给时间,交给润物无声的教育。中西部学校‘牵手’会有更多的云贵学子化身鲲鹏,展翼高翔,逐梦蓝海。”青岛海运职业学校校长王佐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