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获取新知识的突破口,那么解决问题则是培养学生灵活性、独创性的窗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必须鼓励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这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通过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理清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笔者有以下思考。
进行分类指导 提取关键信息
在平时的讲解和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好习惯。低年级的大部分数学问题情境是对话或图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具体的对话或图画中提取数学信息。首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学生“会读题”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从信息条件中提取出与问题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取信息时可以指导学生在题目中做记号,把题目中的条件和关键词圈出来,化繁为简,使题目变得简单明了,再认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在学生没有弄清题意时,可以提醒学生反复读题,学会把条件和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这样一来,就能提高低年级学生从数学问题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直观模型 分析数量关系
从学生的认知思维出发可以知道,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是从直观图形逐步过渡到文字应用题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借助直观模型分析数量关系。比如,借助“大括号”的应用,既可以突破对文字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也为后面学习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打下了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学生熟悉的图形问题出发,借助“大括号”模型,逐步增加文字情境的描述,最后过渡到文字应用题。
通过应用“大括号”模型分析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填出模型中的各部分加数和问题,进一步理清数量条件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组织形式多样 发展学生思维
弄清问题是学生对条件信息在头脑中建立问题的表象。这也是一个思维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教学活动中的小组讨论,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使得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路更加清晰。最后,在集体交流汇报时,教师应给予每名学生公平的发言权,鼓励他们探究不同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开展数学阅读 促进文本理解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在信息提取环节能理解其中的问题情境,但是对问题的实质把握得并不准确。例如,我提出问题:“青青和蛙蛙是两只青蛙,青青吃了150只蚊子,蛙蛙吃的比青青少30只,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部分学生欠缺文字理解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只求出蛙蛙吃的蚊子只数,未看清题意是“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由此看出,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文字理解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把握数学问题的实质。生活中,还要多鼓励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特别是数学绘本的阅读。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而且能使他们很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