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轮筹划 多方联动 多柱支撑
临沂市兰山区:搭好幼小衔接连心桥
今年4月,临沂市兰山区打破幼小衔接“衔而不接”的局面,构建起了整合资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奔目标的工作机制,帮助幼儿顺利渡过“衔接关”,幼小衔接实现了共鸣、共振、共赢。
多轮筹划,科学把准衔接之脉
把脉幼小衔接问题,先要找准症结所在。4月,兰山区面向全区家长,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幼小衔接)需求及问题”调研把脉活动,发放《调查问卷》2000余份,开展不同层面座谈交流会20余次。5月,组织召开“幼小衔接专题教研会”,学前办、小学教研室全员参与,辖区各小学业务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各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大班家长代表聚焦入学准备中对“以学习知识为主”需求的思考与引导,展开研讨。
精准把脉之后,就是确定项目,全方位解决问题。6月19至20日,兰山区举办幼小衔接专题教研活动暨幼小衔接结对实践联谊单位授牌仪式,全区小学校长、业务校长,幼儿园园长,家长代表现场参加活动,共为全区8对幼儿园、小学结对实践联谊单位授牌,聚焦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中面临的问题、解决策略、下一步行动3个议题进行分组研讨,并请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组学前教育专家指导,确定了联研、联动、联学、联宣、联治的“五联”行动方案,建立了教研室、学前办、基教科、法宣科联合办公,教研室、学前办、结对试点学校、幼儿园每月一次的联合教研“双联”机制,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出台《兰山区幼小衔接行动指导意见》,将幼小衔接工作列为教育工作创新重点推进项目,建立机制,奖励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小学、幼儿园。
多方联动,精准破解衔接难点
幼小衔接除衔接外,还要发挥各自优势,为大班幼儿和一年级学生搬掉学习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幼儿园、小学在教育方法、过程及教育组织形式方面存在许多差异,让幼儿适应这些差异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难点。
为此,兰山区幼儿园、小学在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儿童发展评价、一日活动安排、教育环境等方面推进改革,开展了“双3月”过渡期、小学体验日、小学游戏化课堂改革、幼小成长档案传递、改变一年级学生评价方式、适当延长拼音学习时间等一系列活动。幼儿园大班末期、小学前3个月为衔接过渡期,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延长5分钟,小学课堂教学减少5分钟。调整幼儿园作息时间,加强集体教学、如厕、喝水、举手回答问题等常规管理。小学放慢课程进度,增加游戏时间,改变教学组织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小学建设一处幼儿游戏场地,改变小学一年级的评价方式,同时加强对一年级教师的培训。北城小学专门研发了18课时幼小衔接课程,用于幼儿进入小学前两周的教育教学。同时,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兰山区组织了全区小学、幼儿园联合学习活动,提高教师观察解读识别儿童发展的能力;鼓励幼儿园教师走进小学课堂,了解小学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及组织形式;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组织幼儿教师了解《小学课程标准》,组织全区小学教师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解《指南》与课程标准核心理念的一脉相承。
多柱支撑,做好衔接强力保障
“早知道这样,我们就不害怕孩子上一年级后跟不上了,心里也不焦虑了。”一位家长得知幼小衔接项目改革后这样说。
幼小衔接改革,家长也不是旁观者。为了做好家长这一同盟军的工作,兰山区以幼儿园为中心、辐射该幼儿园学区内的小学,联合召开幼小衔接家长会,做好入学准备、幼儿园“小学化”危害宣讲活动,解决家长“不学怕不会”的困惑。幼儿园加强幼儿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各领域发展等情况的反馈;小学推动“零起点”教学,正确面对起点有差异的孩子,“一提一降”助推幼小衔接;家长理解支持幼儿园和小学,并做好孩子生活学习习惯养成、心理抚慰等工作。
与此同时,借助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微信平台等,利用网络资源、园本资源,构建起立体化、全覆盖、渗透式的宣传方式,为科学、顺利、有效做好幼小衔接打下基础。兰山区学前教育张永玲名师工作室开展的“爱伴成长,温暖衔接”幼儿园“去小学化”文艺创作宣传活动,采用绘本、歌曲、微视频、朗诵等多种形式,以生动有趣的文艺作品纠正家长对幼儿园小学化的教育误区。
在正面引导宣传的同时,该区也对走老路子、用老办法的学校幼儿园画了硬杠杠。在幼儿园办园许可、年检、普惠性幼儿园认定中严格落实“小学化”行为一票否决制度;在对小学的督导、评优树先中,严格使用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一票否决办法。此外,还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幼小衔接班联合治理行动,初步形成了教研宣传服务、小学幼儿园全覆盖、公办民办无遗漏、政府学校幼儿园社会家庭五指成拳的幼小衔接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