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探索建立“1+N”思政教育模式
本报讯(通讯员 韩晓芳 徐然然)临沂市把统筹推进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积极探索“1+N”教育模式,在体制机制、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1+2”工作机制——形成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实行“1+2”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统筹指导、县区委教育工委(县区教体局)全面部署、学校创新实施”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市教育局成立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领导小组,党组书记任组长,各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为改革创新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印发《全市学校思想政治课质量创优工程实施意见》,实施课程体系创优工程、教师队伍创优工程、科研教研创优工程、制度机制创优工程等四大工程。建立研讨机制,坚持“三个示范带头”,党组书记及其他班子成员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建立思政课考核机制,定期检查、调研学校思政课建设情况,把检查情况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考核,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和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报告。
各县区积极行动,实施“一县一策”,掀起了思政改革的热潮。莒南县实施“1143”思政教育体系,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兰山区印发《思想政治课教学指导意见》《中小学“红色沂蒙思政课”一体化推进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从政策引导到具体实施,从内容创新到实践教学,从科研引领到机制保障,形成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沂南县依托当地深厚的红色教育资源,结合红色基因传承“716工程”,打造思政课堂一体化。
各学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管理体制,支部书记、校长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同时,各学校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管理各个环节,把思政课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等相结合,让思政课接地气。
“1+2”课程机制——构建思政课程体系
实行“1+2”课程机制,主要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导,充分挖掘语文、历史等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并配套包含地方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地方教材,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全市中小学按照国家规定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同时依托“临沂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制定并实施“2533”精准教学策略,借助信息化(VR技术等)教学手段,将思政理论课嵌入智慧云平台,实现全城同上一堂思政课。
为用好用活地方教材,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编订了《沂蒙精神教育读本》,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四至六年级和初中一至二年级的84万名学生免费发放,让学生们学习感受沂蒙精神,讲述沂蒙历史故事,传唱沂蒙红色歌曲。各县区、学校结合红色基因传承“716工程”,组织教师在遵循国家教材标准、执行国家教材规范的基础上,编写了《沂蒙精神》《红色沂蒙》等红色校本教材。
各学校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编写《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指南》,制定临沂特色红色研学路线、研学任务,成立红色联盟学校,将红色教育与德育课、语文课、社会实践课等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相结合。结合时事热点,定期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课、时事分享剪报课、七彩德育课等多样化主题活动,打造特色品牌社团“学习社”“研习社”,组织广大师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党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育展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时事大课堂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凝聚思政课教育的社会合力。
“1+2”培养机制——建设思政教师队伍
实行“1+2”人才机制,主要是指思政教研员带动思政课专职教师和思政课兼职教师,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已配齐思政课专职教研员,各学校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计划“青蓝工程”,持续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组织开展以“弘扬践行沂蒙精神”为主题的集体学习、党性教育、主题宣讲等活动,通过序列化培训课程,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建立市委常委联系高校制度,每位常委每年到高校至少讲1堂思政课。联合市委宣传部,开展“五支队伍进校园”活动,聘请本地区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时代楷模以及各行业先进模范等定期到中小学讲课或作报告,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