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枣庄:职业教育助力学生“赢未来” 临沭:“1+N护学岗”撑起“呵护伞” 菏泽市初中教育发展联盟促优质资源共享 图片新闻 青岛市“教医联动”强化近视防控 滨州市 推进学前教育游戏活动建设 平度:119所小学课后托管惠及4万学生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职 教 高 地” 建 设 看 山 东】

枣庄:职业教育助力学生“赢未来”

□ 特约通讯员 胡乐彪 通讯员 张达伟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借鉴古代优秀思想提出了‘匠心文化’,不断为职业教育注入文化灵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谈起枣庄市“匠心文化”建设,枣庄市教育局局长郝荣平说,枣庄是“工匠祖师”鲁班、“中华科圣”墨子、“造车鼻祖”奚仲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具有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为让职业学校学生“赢得未来”,他们积极打造职业教育创新文化高地,开辟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职教发展“枣庄路径”。

构建“匠心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王洪龄是枣庄职业(技师)学院院长,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职业教育“匠心文化”。“在枣庄,班墨奚文化其实就是匠心文化,职业教育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匠心文化的发展史其实就是职业教育发展史。”王洪龄说,职业院校更要把工匠精神培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和目标。

为此,枣庄职业(技师)学院构建了“匠心文化”四个体系,建立了大师工作室,不断打造名师队伍,培育“工匠之师”,就连学校的各种平台、展馆、雕塑、文化墙等,都成为匠心文化教育的载体。枣庄理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则以奚仲文化为主。校园正中竖立着一尊高大雄伟的奚仲雕像,校园里的路名、文化墙也都以校训命名,如“笃学至善”“崇德尚艺”等。

在枣庄理工学校的展览室里,摆放着一只小木船。据该校校长曹召顺介绍,这是他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京杭运河上的木船,旨在传授匠心技艺的同时,让学生传承敬业、创新精神,真正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

9月28日,中国枣庄第二届辣子鸡美食文化节在枣庄市市中区光明广场盛大开幕。枣庄劳动技工学校派出的代表队在比赛中一展“绝活”,其色、香、味俱全的枣庄辣子鸡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引领,将匠心文化思想带进课堂、编入教材、入脑入心,不仅让枣庄的职业学校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而且会让他们具有文化气质和职业自信。”枣庄市教育局副局长高玉龙说。

注重技能培养,擦亮“金字招牌”

枣庄市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积极与本地的文化、产业、经济密切对接,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就业意向设置特色品牌专业;另一方面,做到主动对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枣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养所需人才。

如今,只要提起枣庄的职业教育,不仅学生和家长们放心,而且很多企业也都认上了这块“金字招牌”。

“现在,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好,在徐工集团实习的学生中有很多月薪过万者。”日前,峄城区职业中专校长王伟告诉记者,每年的技能大赛结果一出来,直接来学校“抢”人的企业有很多。像电气、焊接专业的学生,有些企业许诺月薪2.6万元,都供不应求。

企业、工厂就是实训基地。台儿庄区职业中专开办了一家汽修厂,让学生从二年级起便实施3个月学习、3个月实训的教学模式,把实际运行作为实训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这也就意味着,职业院校要多建实训室,而不是实验室。”枣庄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邱艳丽说,职业人才应该在产业发展中“培”,在实践实训中“育”,这在该市已形成共识。

注重顶层设计,做好产教融合

“以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包括企业在职业院校办二级学院、企业办订单班、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要腾出生产线,安排师傅教,既占用厂里资源,还容易影响常规生产。”高玉龙说,这种合作容易造成学校“一头热”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他们积极探索建立“实训车间就是经济实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融”字上下足了功夫。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与山森数控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作为智能化制造研发企业,山森数控与枣庄科技职业学院联合成立了山东枣科智能装备研究院。研究院设在校中,既是科研开发基地,也是产品孵化基地。山森数控的人员技术研发提升放在了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森数控总经理刘栗说:“在这方面,我受益匪浅:一方面是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能用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在就业选择上踏实务实、切合实际。”

台儿庄区职业中专开办的汽修厂在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的同时,也对外开放营业。通过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促进技术和人员、课程资源、设施设备、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共享,实现了学校、企业的“双赢”。

除了以“引校进企”“引企入校”等形式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外,该市还通过职教贯通培养联盟等措施,积极创建产教融合型城市,实现了应用型技术技能类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步。

“职业教育和产业是高度依存的,产业需求在哪里,职业教育就要办到哪里。”高玉龙说,下一步,将按照在区域价值中建设学校的思路,实现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引导学校和企业互融共建,利益共享。通过建立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机制,让学生根据兴趣和禀赋,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助力他们“赢未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