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以文化人构筑精神“圣地” 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信息快递 淘宝义卖“玩转数学” 黄河滩区教育的“摆渡者”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黄河滩区教育的“摆渡者”

——记梁山县赵堌堆乡崔温小学教师马德振

□ 通讯员 李新成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琅琅的读书声源自梁山县赵堌堆乡崔温小学的校园。在这里,黄河岸边的学生开启了读书习字的启蒙时光,迈开了追梦的步伐。自1956年建校以来,该校教师甘做黄河岸边教育的“摆渡者”,让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滩区,圆了大学梦。马德振就是众多教师中的一员。

走出滩区又回到故乡

生于斯、长于斯的马德振,经历了滩区生活的艰辛。1995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选择到黄河滩区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崔温小学任教。

“爱是信任的基础和前提。师生间有了爱,学生才会喜欢你的人,才会喜欢上你的课。”这是马德振的教书育人准则。为此,他曾自备面条,在办公室里用煤球炉为离家远的学生做饭;他曾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为学困生义务辅导功课;他曾为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代缴书费;他曾自备感冒药,为感冒发烧的学生烧水,督促他们服药。

马德振刚参加工作时,学校仅有两排砖房教室。教室只有小木窗,无玻璃,夏天闷热,冬天寒冷,雨天漏雨。对他的选择,有些人说他傻,有些亲人不理解,说他:“你好不容易走出了滩区,却甘愿回乡做个只拿375元月工资的清贫教书匠。”对此,他不解释、不争辩,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倾洒在贫瘠的黄土滩上。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的一次选择却要用一生去坚守。从青葱少年到鬓生白发,伴随着这所滩区小学,他已度过整整25个春秋。

残疾的身躯站立讲课25年

马德振深知黄河滩区的艰苦环境,也深知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广阔世界。为此,他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向学生传授更多的课外知识。为更好地学会操作先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适应新课改带来的课堂教学要求,他积极参加市、县举行的各种业务学习活动,向年轻教师学习怎样制作课件、怎样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努力做一名博学多识的人民教师。

尽管从小就因病患上了腿脚残疾,行走不便,但他始终坚持骑着自行车上班,从未耽误过一节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他一直坚持站立授课。25年来,不管带哪个年级,不论教哪门课,他的课堂都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他连续多年被评为“赵堌堆乡优秀教师”。

一腔大爱温暖学生

他爱班里的每名学生。他明白,这种来自教师的爱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能使学生克服困难、扬帆前进。女生吴玉倩,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从小由年迈的祖母照顾,性格孤僻,对学习缺乏信心,成绩不理想。为帮她重拾信心,马德振坚持“课上多提问、课下多鼓励”,只要她稍微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渐渐地,吴玉倩开始变得主动大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25年间,马德振教过的学生有2000多名,先后有300余名学生迈进大学校门。他为黄河滩区的孩子成才铺就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

岁月沧桑,现已年过五旬的马德振双鬓斑白。近年来,国家实施黄河滩区居民整体迁建工程战略,梁山县启动建设了小路口镇黄河新苑社区、赵堌堆乡翠屏家园社区,高标准建设了36个教学班和24个教学班的小学两所及附属幼儿园。崔温小学即将完成使命,师生将搬进崭新的校园。

在欣喜之余,马德振更加坚定了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无悔人生、做好黄河岸边教育“摆渡者”的信心。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