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山财大校长赵忠秀与新生谈“使命” 齐鲁工大校长陈嘉川向新生讲“担当” 一流党建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守正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的有效途径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视点】

守正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的有效途径

□ 山东大学 刘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当代青年学子的必修课、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词。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育”起源于“创造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20世纪末,创新教育在高校逐步推广,并与创业教育呈现整合发展的趋势。2010年,“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完整的新概念正式出现在国家政策文本中,被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一方面鼓励创新在创业中的运用,注重创意转化和科研成果商业化;另一方面,强调创业的创新引领,突破生存型创业,追求机会型创业。

当前,我国高校主要有“开设创新教育相关课程”“举办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和“建设创新创业基地”3种创新教育形式。虽然由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共同主导,深化校企融合、产业融合的教育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开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上,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教育实践性较差;再如,高校对创新教育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创新教育定位不清晰,难以为学生构建有针对性的知识结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与其对自身发展就业前景的预判还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创业积极性也相对较低,教育效果还有待提升。因此,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高校创新教育之路仍需要继续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创新发展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国家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做好高校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思路。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思想、思路、方式和方法4个方面进行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教育,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

首先,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提升与时俱进的能力。高校教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知识讲授中,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以模范行为感染和激励学生。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现代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高校在进行创新教育时还要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思想,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要进行差异化创新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从而提升学生与时俱进的能力。

其次,在思路上,坚持教学相长,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教学应该关注他者,鼓励师生对话,关注现实生活。大学教学要实现教学的动态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之间要平等互动,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未来高校在创新教育中要重视培养“T”型人才:“T”型的一竖表示在单个领域的专业能力,也就是深度;一横表示跨学科的协作,及其在其他领域的能力,也就是宽度。“T”型人才是既有深度也有宽度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再者,在方式上,坚持教师引导,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自身应坚持守正创新,自觉从教学形式、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同时,教师团队建设也不能因循守旧,要让更多具备专业教学能力、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拥有从事相应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参与到教学团队中,让创新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实践,给学生传授时下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高校创新课程的开展还可以采用“任课教师+业界导师”的模式,为学生提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平台,让学生直接与业界接轨,从而了解企业要求,提升实操能力。

最后,在方法上,坚持教评结合,推动产教融合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教学,而且要完善评价体系;既把创新创业成果列入评价体系中,也要考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融合,把专业创新的相关内容融入评价体系中。只有推动教育改革和评价体系创新的动态均衡化,形成有序、顺畅的发展性体系,才能加快创新成果的落地和实现,为创新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高校和大学生群体应该共同努力,积极投身于国家创新创业的发展浪潮中,一如既往地秉承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教育创新活力,争创一流的人才培养格局。

(刘佳,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山东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实践研究”(2019Y187)阶段性成果)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