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还在埋伏圈 诗语情怀 塞罕坝之秋 平凡的日子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沉钩浮影】

我的桑间之约

□ 晨曦

今年初夏,应省委党史研究院高级编审薛云峰先生之约,我走进夏津黄河故道中国规模最大的古桑树林。

据考证,夏津县黄河故道上的古桑树源远流长,年代可追溯到元,延续至明清。清康熙十三年,即1674年,至20世纪20年代,当地百姓植桑的热情持续不断。鼎盛时期,桑树种植面积高达8万亩。历史的变迁不能改变当地百姓浓浓的桑情,直到今天,仅颐寿园古桑树面积就有1000余亩,百年以上古桑3000余株,树龄最长的为1500岁。桑树果名为葚,形似草莓,如小家碧玉,婀娜多姿,或白或黑或紫或红,似玛瑙,赛水晶,如彩珠般艳丽耀眼。初夏时节,正值果品成熟期,黑红紫白相间中,娇嫩的葚果越发诱人。因其果富含多种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夏津有“北方葚果之乡”的美誉,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带有佛教意味的名字“圣果”。经过上千年的选育改良,桑树在此已由“叶用”变成“食用”。古桑树在民间有“救命树”之称。据薛云峰先生介绍,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当地百姓正是靠食桑葚得以活命。也许当地百姓因常食桑葚而长寿老人居多,古桑园便有了“颐寿园”这样一个有着吉祥美好寓意的名字。夏日为品尝观赏桑葚的最佳季节,桑树上熟透的桑葚白的洁净、紫的透亮、黑的诱人、红的娇艳,密密麻麻挂满枝头,伸手摘下几颗放进嘴里,酸甜可口,美得醉人。在颐寿园内,我看到3株树围巨大、树龄均在千年以上的古桑树。三棵树比邻而居,形态各异。最南边一棵“巨龙桑”,树干挺拔,枝叶葱绿;中间一棵“腾龙桑”,据说树干因经历雷击被劈成两半,但仍枝繁叶茂;最为奇异的是北面一棵“卧龙桑”,其树干似龙横卧在地上,令人称奇的是虽树干已成焦炭状,但每年都果实累累。从当地桑农的口中,我听到至今还在流传的一个故事。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决口,在夏津行水613年,于公元11年改道。当时,大河内有个老龙王,其三个儿子翀灵、靖康、佑卫经常化作人形,到附近的村庄游玩、饮酒,每每喝得酩酊大醉,沉睡数日,以致大河改道时,三个龙太子因为沉醉,未能随老龙王迁徙。洞中方一日,世上已百年。其间,三人分别恋上了丛林中的梨花仙子、桃花仙子和杏花仙子。他们朝夕相伴,如胶似漆,情意绵绵。闲暇时采葚果贮存于瓦罐,经发酵酿成香甜可口的美酒。三对恋人每天喝过酒后就在沙滩上翩翩起舞,吟诗作赋,赓歌相酬。无可奈何的老龙王一怒之下用法力打了三道雷电将醉卧在地上的三个儿子劈成云雾。后来,三人化成了三棵桑树,与各自心爱的恋人永远相守在黄河故道的这片桑林。如今,当地年轻人把三株巨树尊称为“爱情树”,树下也成为青年人谈情说爱、祈求婚姻幸福的爱情一隅。

驻足故道,遥想西汉末公元11年黄河告别夏津轰然他去留下的印迹是何等珍贵,故道遗留的黄河气息,沉积的沙堆、沙丘、沙地成就了夏津人以桑为农的乡土情结。据史料记载,桑树与梓树应是中国先民最早种植并赋予特殊含义的树。《诗经•小雅•小弁》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诗经》时代桑与梓便有了精神意义上的升华,有故乡、父母、爱情的象征意味。这也促成了桑树在中国传统文化及农耕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当我来到夏津穿过桑林,走近千年古桑,我忽然想到这棵千年古桑是否与传说中由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亲手种植,位于西藏尼洋河河滩上,那棵挂满哈达,同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桑树是不是同胞。但古桑群下的沙丘地让我明白,走在曾经黄河浊浪的故道,面对千岁古桑,我没有理由不匍匐行进在朝圣的路上。

徘徊于古桑树下,我不知道自己是在寻找远逝古桑的故事,还是在寻找今日之夏津的繁荣。在夏津,在黄河故道的古桑树林下,由夏津人守护的生命之树静等花开果丰。

(作者晨曦,原名王洪曦,军旅作家、诗人、编辑)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