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疑中提升学习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质疑的方式开展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当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应从兴趣入手。在语文教学中,可怕的是学生不动脑筋,不善于思考,自然不能发现可疑之处;或学生害怕因提错而被别人讥笑,遭到批评,以致有疑而不敢提,课堂因此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所以,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质疑的兴趣。
其次,抓住课文难点,引导学生质疑。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向老师质疑的意识后,我们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可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前,首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一是要弄清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二是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三是要提出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在书上做简单记录。学生基础不同,所提问题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出比较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在课堂学习课文时解决。这样,就使学生在听课时能有的放矢地投入思考中,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的培养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可引导学生针对课文标题质疑。课文标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针对标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布置《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预习作业时,我就用课题诱发学生质疑:“同学们,读了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问:“谁要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有的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有的还问:“他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了吗?”通过质疑,学生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师也可顺势理出本文的主线问题,让学生带着主线问题预习。
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质疑。课文中的关键词对理解全文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在《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这个“拴”字用得实在妙,巧妙地将读者引向深入。“拴”字理解了,也就很容易感受到姥姥对“我”的爱。于是,我在此处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姥姥的剪纸真的就那么结实,可以像绳子一样把我拴在屋檐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更感受到了姥姥对“我”的关爱。
质疑无疑是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好方法。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主动,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