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烹好校园体育“大餐”
近日,德州一小学的一段课间操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据该校体育教师介绍:“现在,很多学生体重超标。我们就集体教研,决定尝试将课间操内容改为‘鬼步舞’。学生们很快就爱上了这版‘课间操’,其健身效果也格外明显。一名体重超标的男生寒假时118斤,现在成功减肥20斤。”毋庸置疑,“就地取材”也能烹饪出校园体育“美味大餐”。“鬼步舞”原来只有少部分学生熟悉,但在学校“就地取材”整合为一般课间操后,很快被全校师生接受并喜欢。尽管运动量很大,但富有感染力的快乐气息却充盈着整个校园,让校园体育变得极富情趣和活力。
“就地取材”丰富赏识的目光,提高了体育教学过程的关注程度。一是 “就地取材”催生“慕名观摩群体”。学校习惯于向业务干部、各科教师、学生家长介绍体育课的可观赏之处,激发他们不定期向体育教师提出观摩要求,让体育课拥有越来越多的“赏识目光”,不仅可以激励体育教师花更多精力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精雕细琢,也可以点燃学生们爱上体育课、上好体育课的热情。二是“就地取材”收获“鉴赏体验课程”。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生家长经常观摩体育课并不断给予不同形式的反馈,必然会唤醒教师打造优质体育课、学生积极投身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立标课”“优质课”的“鉴赏活动”自然会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常态,体育教师的干劲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兴趣自然会随着课堂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就地取材”搭建情趣的舞台,提升课外体育实践的快乐指数。一是“就地取材”拓展实践空间。学校将课外体育实践和日常德育活动同等对待,同样舍得给予兴趣培养空间,同样舍得培养、指导相应的师资队伍,甚至同样舍得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渠道开阔学生的情趣体育视野、丰富情趣体育内容,切实让课外情趣体育枝繁叶茂,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所学所练得到展示、得以提升、获得快乐的同时,更想在体育课上去多学、多练一些技能和技巧,进而对体育课充满向往。二是“就地取材”壮大示范群体。学校应充分调动学科教师和学生家长参与体育情趣社团的热情,发挥他们的各种示范价值。有指导水平的可以展现“辅导员”风采,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实践;有活动兴趣的演好“社员角色”,和学生一起展示、一起体验,感受他们身上的示范力量,会让学生更加喜欢校园体育活动。
“就地取材”创新引领的模式,增强体育文化氛围的感染力度。一是依托校园环境“就地取材”创意“氛围特色”。在校园合适位置设置极具感染力的体育雕塑作品、健身宣传画,让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受到感染;发挥好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等阵地的职能,聚焦师生们关注的校园体育话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投入各种健身活动。二是用好附近资源“就地取材”催生“引领效应”。将流行的街舞、轮滑、瑜伽等体育项目引入校园,经常邀请附近公认的“玩家”“高手”到校展示技艺,以点带面进行宣传推广,进而通过逐步开设课后兴趣社团、选修课程的方式促其在校园落地生根;经常邀请附近学校的“明星教练”和“明星运动员”到校和学生一起开展活动,可以点燃学生的锻炼热情。
“就地取材”也能烹好校园体育“大餐”。只要学校多一些“就地取材”的视角,课堂多一些“就地取材”的创意,教师多一些“就地取材”的实践,校园体育自然会呈现出“迷人的味道”“诱人的色彩”“丰富的营养”,一定会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收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