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这真是一堂专业导航‘金课’” 胶州职教创新模式寻突破 竞技智能机器人 感受科技魅力 临沂成立主城区职教联盟 德州市德城区 “二次培训”提升幼教水平 菏泽市牡丹区 破解“大班额”推动均衡发展 莒县 “公交助学”专线开通啦 潍坊高新区:以贯通课程促创新思维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学生“点对点”直达 家长老师省时省心

莒县 “公交助学”专线开通啦

□ 通讯员 孙安福

“以前,妈妈开车或骑电动车接送我,还要再送妹妹上幼儿园,时间很紧张。现在,乘坐‘公交助学’专线非常方便。公交车上还开着空调,很暖和、舒服;还有同学、朋友做伴,可以交流;司机驾车技术也很好。”莒县“公交助学”专线开通后,卢润烨是班级第一个报名乘车的学生。他说的时候,脸上始终挂着开心的笑容。卢润烨在莒县六小就读,家住城南东方双利园小区,家长接送一次来回要30分钟左右。遇到堵车,花的时间还要长。如今,他在水景花园站点上车,到校仅需10分钟左右,“放学后再乘车原路回家,感觉方便多了”。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推进,莒县城区学校走读生日常通勤量不断增大,学生上下学路上交通拥堵、出行安全、家长接送压力等问题日渐突出。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莒县教体局联手公交公司,根据不同学校生源的居住半径,通过需求调研,规划出各城区学校走读生上下学最佳线路,合理设置公交停靠点,先后开通并运行莒县二中新校区、莒县六中、莒县六小、莒县三中等4处“公交助学”专线,力求学区内居住区覆盖率达100%。

莒县六小的招生范围在莒县城阳路以东、文心路以南接郭家园巷以东、银杏大道以南、青岛路以西以及县第六实验小学史家校区在城阳路以西的区域。生源辐射半径比较大,“公交助学”专线开通以前,家离学校比较远的学生一般由家长开车或者骑电动车接送,学校周边道路经常发生拥堵现象,有些低年级学生过路口时,如果不会避让车辆,还存在安全隐患。自12月2日“公交助学”专线运行以来,莒县六小已有70余名学生报名乘车。同样在莒县六小就读的学生李亚伦家住卢浮公馆,以前由家长开车接送,时间紧张。“现在,我6:30起床,还有时间在家读书,等车时间也很充裕。”

根据“公交助学”项目方案,每所学校的“公交助学”专线试运行3天,其间综合考虑学校作息规定、学生就近乘车、公交停靠时间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3天后正式运行。学生可以通过办理乘车卡、月票或者凭学生证直接投币等方式乘车。学生“点对点”直达,让家长和教师省时又省心。

为满足更多学生的乘车需要,目前莒县六小专线开通了南线和东线两条线路。每一条专线都严格规定了每一站点的发车时间。以南线为例,冬季早上7点18分从莒县中医院发车,途经东方家园、银杏家园等8个站点,在每个站点都规定了乘车时间,学生也都自觉地按照规定的时间到就近站点候车。每个站点停靠1分钟,大约7点30分到学校门口。

莒县六中八年级(17)班学生任宏轩家住莒县城北金波苑社区。“公交助学”专线开通以前,任宏轩上下学都是由家长开车接送,来回路上大约需要30分钟。他说:“现在,我按照规定的时间在我家小区停靠点有时等1-2分钟,有时走出家门直接上车,很方便。爸妈也不用担心送我上学后,上班迟到的问题了。”

根据《2020年莒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意见》,莒县六中生源主要来自县城莒州路以东各居住区,还包括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除了寄宿生,走读生中居住地离学校比较远的学生,家长单程接送时间要20分钟。

“车上除了学生,没有其他人,很安全。这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莒县六中政教处主任何茂川说。学生平安,家长安心,学校放心。开通“公交助学”专线,一方面使学生出行安全有了保障,降低了家长接送孩子的成本,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学生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问题。莒县六中专线目前只开通了北线,固定乘车人数由最初的30多人增加到65人。

莒县六小四年级班主任崔老师说: “这

些学生下午放学后不用站路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班级管理压力,学生交流的机会也多,可以结交新的朋友。我还叮嘱学生要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切莫吵吵闹闹,还要看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不要丢三落四。” 崔老师班里有6名学生乘坐“公交助学”专线,对乘车学生的文明教育是必需的。

公交公司也很贴心,为了保证学生上下车安全,他们为每名乘车学生配备了一件反光背心。

“我们把‘公交助学’项目列为教体系统202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凡是具备开通条件的城区学校,我们将联合县公交公司全部开通。”莒县县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国安说,“我们还将坚持开门问政,多渠道采纳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合理意见建议;坚持‘一校一案’,优化和合理调配公交运力;健全长效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公交助学行动每一环节、细节,真正把‘公交专线’这一民生工程做细、做实,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儿上。”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