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教育的基本特质及实践要义
目前,我国每年的法定节假日是115天,意味着我国国民一年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每年也有170天左右的假期,即一年中有近二分之一的时间可以用于休闲。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节假日天数。美国著名休闲学专家布赖特比尔早就指出:“如果我们想要休闲,应当先接受休闲教育。”可以说,全民休闲的时代悄然来临,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闲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理解休闲教育,
准确把握其五个基本特质
一般认为,休闲教育是一种传授休闲知识、技能和技巧,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生命质量,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活动。要科学地理解休闲教育和指导休闲教育的开展,就必须首先对休闲教育的特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概括而言,休闲教育的基本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自主性。休闲是一种依个人意愿而自由自在从事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自由。休闲教育中的个体对休闲内容的选择拥有自主权,选择何种活动或者不选择何种活动都是自主决定的。因此,休闲教育尊重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兴趣能力、动机要求和发展水平,力求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体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育。
生活性。休闲教育是立足学生的生活和为优化、完满学生的生活而进行的教育。休闲教育不是谋生教育或职业教育,而是为生命成长进行的教育。这个特质决定了休闲教育以生活为根基,以自然界和广阔社会为空间,自然风貌、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科教场馆、农场企业都是进行休闲教育的重要场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休闲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讲的“生活教育”。
愉悦性。休闲本身是一种精神体验,是人与休闲环境互动融合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词源来看,“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美善”之意。从字面上看,“休”为人倚木,姿态安详。“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纯洁与安宁之意。“休闲”在希腊语中为“Skole”,拉丁语为“Scola”,意为休闲和教育,可解释为“在文化知识学习中发展娱乐”。可见,休闲从本源上就与人内心的愉悦状态紧密相关。以此为指导展开的休闲教育,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感受和欣赏生活之美。这种内在愉悦性是休闲教育的根本特质。
创造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创造才华及其灵感,往往都是在轻松休闲状态下闪现的。过多的管制或制度化安排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休闲教育能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终身性。学会休闲是未来社会人们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休闲教育应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休闲教育不局限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它把教育视为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不同年龄段应该学习的内容,涵盖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阶段。
加强科学研究,
拓展对休闲教育的理解
国外休闲教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系统而且深入。我国的休闲教育则起步较晚,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加快开展。
一方面,加强多学科的交流,协同开展休闲教育的理论研究。休闲教育涉及哲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我们必须整合多学科资源和力量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内外休闲教育的理论和经验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着眼于本土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休闲教育理论。
另一方面,加强实践调查,强化休闲教育的对策研究。目前,相关国家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尚缺乏对休闲教育现状全面、清晰的了解和把握,需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当前学校休闲教育实施的问题、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查,以了解其真实需求和实施障碍,为其有效开展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以学校为主体,
构建多元休闲教育模式
在许多发达国家,休闲教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修课。近几十年来,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越来越重视休闲教育,纷纷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可以说,休闲教育已成为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方式和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休闲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各界对于如何开展休闲教育还存在诸多误区。而且,我国教育长期依赖学校系统,休闲教育不可能脱离学校教育而存在。因此,如何以学校为主体,围绕学校教育构建一套多元休闲教育模式,就成了必经之路。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入手。
第一,课程整合模式。学校可以在不增加新的教学科目和不增添额外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将休闲教育融入新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愉快、生动和活泼地发展。尤其是应该重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休闲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独立开设休闲教育课程。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包含诸多休闲性学科,如音乐、体育、美术等。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规范课程的开设,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体育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休闲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三,研学旅行模式。当前,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校外休闲教育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但是还缺乏有效、系统的管理。
健全保障机制,
确保休闲教育健康开展
作为一项整体性的教育活动,休闲教育的顺利推进需要立法机构、政府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等发挥合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3个角度切入,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
第一,制定、出台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切实保障人民的休闲时间、保障休闲教育的时间,使休闲教育真正落地生根。譬如,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休假权利,实现错峰休假,支持自由化、个性化的休假模式。
第二,建设社会休闲教育服务体系,加快休闲产业供给侧改革。当前,我国休闲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推进休闲产业发展,扩大休闲产品供给,落实好国家支持休闲产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应该成为推进休闲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各地应根据条件建立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休闲教育的场所,构建成熟、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研学旅行体系。
第三,加强休闲文化的培育,大力营造科学健康的社会休闲氛围,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区团体、媒体、旅游(委)局等机构的休闲教育职能。
休闲教育是一套既古老又新奇的教育理论,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力求达到的教育目标,对于缓解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脱离生活、脱离人生等问题,具有显而易见的疏导作用。我们应该潜心研究、努力践行,以休闲教育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激发中华教育体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