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课改人物 高旗: 探寻经典传承新的“打开方式” 每期话题 “抓阄”引爆精彩故事 “我为课文配插图”

第5版:课改人物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课改人物
05

高旗: 探寻经典传承新的“打开方式”

□ 特约通讯员 胡乐彪

人物名片

高旗,2008年参加工作,现任枣庄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山东省齐鲁名师建设工程培养人选、山东省小语兼职教研员、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山东省教师新秀、枣庄市教书育人楷模、枣庄市巾帼文明岗、枣庄市骨干教师。山东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五名课程’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主持建设枣庄市统编教材古诗词吟诵资源。秉持大语文教学观,开发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绘本童话演读”等课程,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播。

初识高旗,缘于 2020年6月的一天。在“枣庄最美教师”“枣庄市教书育人楷模”的一次演讲活动中,青春靓丽的她,身着青衫长裙,长发及腰,落落大方,气质不凡,舒眉展眼,声音铿锵有力,赢得了评委们的广泛好评。

再见高旗,是在今年1月12日。前不久课堂上的一个意外,造成了她脚趾骨折,不得不用石膏夹板来固定。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在家养伤的她,手中还拿着一本《吟诵教程》圈圈点点,时刻不忘业务学习。

平时,她经常会被陌生人追问:“你是音乐老师,还是美术老师?”

不过,了解高旗的人都知道,她就是一个身怀“十八般武艺”,又善于“开脑洞”的小学语文教师。

拒绝“死记硬背”的语文

在教学中,不讲方法,只是让学生“多读多背”,似乎成为很多语文教师一以贯之的“绝招”。

刚参加工作之初,高旗亦不例外。

“2008年,我只负责20多名学生的语文教学。”高旗回忆道,“那时,为完成每天的各种背诵、默写任务,加班加点,学生和我都累得够呛。但一学年下来,成绩仍不尽如人意。”

2009年,随着班级人数的增多,高旗明显感到教学精力不够。如果再靠此前的“笨法子”,已经无法保证学生完成学习背诵任务。特别是班上总有几名学生不会读,更不会背,导致自暴自弃。

“我的孩子就是懒,不想背。你说怎么办,高老师?”“不行就把他留下来,罚他多抄几遍!”见状,家长们纷纷“支招”。

此时,家长们的一句“怎么办”点醒了高旗,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

“看来,要想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仅靠机械而无趣的‘多读多背’,已不行了。”高旗说。经过认真研究,她想出了“唱古诗”的办法,即让学生用“唱”替代“背”的方式来学习语文。

平时,高旗注重从网上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每天尝试在晨读课上和学生们一起学唱古诗。对此,学生们感到新鲜、新奇,几乎不需要死记硬背,很快就记住了古诗。有些学生在“唱”的过程中手舞足蹈、自我陶醉,即使打了下课铃也不愿意停下来。

这也极大地鼓舞了高旗。她借鉴唱古诗的经验,尝试让学生带着动作读课文。为此,她自费采购或研制了一些教学道具,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读,再一起分角色演。

这个过程也让很多学生从畏惧、不自信变得自信,找到了乐趣。

“噢!噢!噢……”每当高旗拿着教学道具走进教室,学生们脸上都会难掩兴奋的神态,齐声大喊着。

“快来看,快来看!他们班不上课,又要演什么呢?”“高老师,我们班学生一听你班唱起来,都不想读书了。你把资料借给我,我也试试吧。”

看到高旗的班级这么热闹,邻班的一些教师和学生也坐不住了。

“没问题。我觉得效果挺好的,学生很投入,学起来也不费劲。但是有的诗词没有现成的音频、视频,高年级课本上有的文章也可能不太适合演。”高旗坦诚地告诉他们。

不过,在实践中,在与同事的交流中,高旗也发现了诸如教学方法不当和教学资源缺乏等一些新的问题。对此,她解决新问题的“脑洞”是:将节拍诵读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整合到语文课堂中,学生们在学习长、难的古文时,打节拍诵读几遍就能记住;学习复杂的现代文时,能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思路。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令她和学生都大为吃惊。

尝到甜头的高旗,提出了“节拍诵读法”和“情境思维导图教学法”,并自主开发研制了“枣庄实验学校节拍诵读教学课件”,录制了节拍诵读音频。2010至2020年,她与同事们在日常教学实践基础上编排的经典诵读节目《童趣》《少年英雄王二小》《诵读伴我成长》《宅兹中国》等, 在全市中小学经典诵读比赛中频频斩获一等奖。

如今,枣庄市实验学校的语文课、诵读课和阅读课“音韵袅袅”“惟妙惟肖”。该校学生回到家后给亲友“唱诵讲演”,也成为家长特别喜欢的特色语文家庭作业。

最美的相逢

诵读教学的改进,点燃了高旗在诗教研究领域创新实践的激情。

2018年5月,她被选派参加山东省经典诵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班。这次培训,让她和吟诵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11月,她经过选拔,参加了国培计划中小学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

“这是我近距离、系统性地接触吟诵。我觉得,这才是中国最美的歌声,这才是经典诵读最该有的音调。”高旗说,培训让她形成了“精准、宽泛、多维、深沉”的诵读观和开启诗教探索的决心。

她借鉴上大学时组织社团联合会的经验,先后组建了“文学社”“诗歌社”“戏剧社”“巧手社”“研究社”等社团,并定期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高老师教的吟诵挺好听的,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诗词的情感。”“她读得太有味道了,一下子就能勾起我们的吟诵欲望。”很多学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2020年3月,枣庄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冯佳琳交给高旗一项重要任务:负责准备教学课例《孟子》,并参与筹备全市中小学生经典诵读现场会。5月,她主动向教科院递交了一份《统编版语文教材古诗词吟诵创作实施方案》。

令高旗没想到的是,这一方案与冯佳琳建立区域经典诵读团队组织的想法不谋而合。随即,“枣庄市传统文化研究推广中心”正式成立,传统文化的教育研究与推广在枣庄有了区域团队组织。

在高旗的努力下,3个月后,统编教材古诗词吟诵资源公众号“相逢经典”问世,并在枣庄全市小学中推广。

“现在,高旗所在学校每个级部都有一个‘吟诵社团’,师生们每周三下午都会利用公众号学习吟诵。全市其他学校也在积极推广诵读教学,参加诵读社团的学生也逐渐成为校内外各类展演活动的主角。”冯佳琳说。

从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仅“经典诵读”培训,高旗就亲力亲为组织开展了10余场。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觉得,以后再教经典诵读时,心中有底了。

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凭借出色的成绩和先进的教学理念,2011年,高旗渐渐走上教研组长、年级主任、课程教学处语文学科带头人等管理岗位。

工作平台的扩大,无疑也给高旗展示自己提供了更多机会。除了教好语文,她还经常客串导游、宣传策划以及其他处室秘书的角色。

高旗说,尽管每个角色都让她觉得“压力山大”、 又累又乏,但是让她长了能力、添了信心、锻炼了胆识,慢慢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不过,最吸引高旗的,还是课程、教学、课堂和学生。

2019年元旦,高旗组织策划了学校“知经典、善传承”系列展演活动,尝试多元化设计,将语文诵读、音乐书画、实践活动等多学科教学样式植入活动中。

她带领小学语文教师组成“巾帼娘子军”,自费采购或制作楹联、横幅、灯笼、中国结、窗花、年画等节庆装饰物,请音乐和美术教师指导布展,把学校图书楼改造成年俗展演集市,帮助各学生兴趣社团布置展演区,邀请学生家长“赶大集、赏书画、看节目、购节礼”……

如今,“校园读书节”和“知经典、善传承”展演活动已成为学校每学期的“保留节目”。

在高旗的主持下,2020年暑期,枣庄市实验学校成功申报为全国首批“中华经典吟诵实验学校”,她也成为“中华经典吟诵学会会员”,并借助吟诵学会的平台资源组织教师深入开展线上培训。

近日,经过高旗及同事们两个月的策划筹备,枣庄市小学语文“新课堂达标”推进会暨统编教材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枣庄市实验学校顺利举行。因1月3日在给青年教师上宋词教学示范课的时候不慎受伤,高旗只能架着拐杖参加活动,并完成了一个微报告。好几天过去了,高旗仿佛觉得自己的拐杖和诗教梦想一直在闪闪发光。

如果你去枣庄市实验学校走一遭,无论是在回廊穹顶的名言警句中、在善知书院的错落书架上,还是在学生课堂的课表里、在教室门口的展框中,都会发现传统文化教学创新的痕迹数不胜数……

枣庄市实验学校的众多学子,在9年的时光里,会因400万字名著阅读,因500余篇古典积累,因诵读经典,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我出生后,爸爸希望我成为高高飘扬的红旗,所以取名高旗。”的确,在枣庄市实验学校,有着“十八般武艺和十八般勇气”的她,正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一大群教师在经典诵读的道路上不停地前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