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链接事物本质 创造丰盛人生 其实我们可以更从容 返璞归真 做“真我” 让学生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 教师书架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开卷有益】

链接事物本质 创造丰盛人生

——读《当我遇见一个人》有感

□ 赵琳

在我阅读过的书籍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专业心理咨询师李雪的作品《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详解了母婴关系对一个人性格、命运的影响。从教育教学角度上说,这本书对逻辑思维方式和“三观”树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放空自己,直接链接事物本质。心理学认为,童年时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内化成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格”。李雪在书中写道:“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就是我们与父母关系的投射;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童年时期,若父母对我们的需求及时回应,我们便认为自己是‘好的’,进而会形成安全稳定的心理结构;若父母对我们的需求无回应或打压,我们便认为自己是‘坏的’,进而在头脑中形成‘讨好’或‘控制’等各种‘剧情’,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这些‘剧情’像木马程序刻入我们的细胞记忆中,无时无刻不在操控我们的生活,导致学习与工作无效率且毫无创造力。”

读博期间,导师经常让我帮忙做课题。起初,我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总是想知道“导师想让我怎么做”“怎样才能达到导师的要求”。这让我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实质的课题核心问题,不仅耽误了课题进度,也让自己非常焦虑和担忧。我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结论是,我太想让导师满意。这背后的“剧情”是“讨好”。看到头脑中的“剧情”就是解决了一半问题,太在意外在的评价会消耗自身能量,减弱链接事物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于是,我深呼吸,放空自己,真正思考“课题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对社会有何意义”“用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最简单直接的逻辑下,我高效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课题,并实现了学术创新与突破。我经常将读博时的学习经历分享给学生。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期望学生放弃类似“这门课是否有用”的功利心和“剧情”,仅怀有一颗好奇心,将自己复归于婴儿时期,分析我们周围的公司、经济社会到底发生着什么。这种干净简洁的逻辑思维是最有效率和创造力的学习方法,也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第一性原理”。他认为:每个系统,在剥离了具体的表象后,都存在一个不可删除或违反的逻辑基点,这是整个系统存在的前提。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绕过之前所有做电动车的人所谓的“行规”和“经验”,只思考在物理学理论上是否可行,从而大大降低了特斯拉汽车电池的成本,创造出新一代的电动车。

直接链接事物本质的逻辑思维方式,放弃限制性信念,还能实现跨学科的学习与创造。李雪大学读的专业是物理,之后转学心理学。目前,她经营着一家互联网公司并设计自己品牌的衣服。网络上非常有名的“职场女神”李一诺,从生物学专业转做企业咨询,用6年时间做到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全球合伙人,之后辞职并担任盖茨基金会的中华区负责人,同时,在北京创立并经营一所中小学。这种实例不管在名人还是普通人身上不胜枚举,这便是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提出的多元思维模型。他们是如何实现跨学科的无缝链接的呢?答案是放弃限制性信念,直击事物本质。当遇到没有接触过的学科时,“我没学过”“老师还没讲到”等理由会成为进步的阻碍。但是心理学家认为,智力从来不是从知识中获得,而是在体验中提升。我们需要做的是放弃“我没接触过”“别人都说这样不行”等头脑中的限制性“剧情”以及课本上、官方的权威知识与标准,在真实体验中与事物的本质链接,从而突破已有知识、经验、观念的重围与壁垒。若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学习、工作或生活,便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状态。

这让我意识到,在大学中,仅仅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远远无法体现大学教育本质。学校与教师最关心的是成绩、考研率和就业率。但以此衡量教育质量和学生质量实在是狭隘与有失偏颇的。以此为目标教育出来的学生,也最多是知识、经验、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充满活力和自由的创造者。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渠道,自由体验真实的经济社会,让学生形成直接与事物而不是与知识链接的思维方式,才会有生命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推动社会向创新型社会迈进。

其次,守住自己的初心,创造丰盛的人生。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我接触最多的关键词便是“金钱”。课堂上,我经常讲到财务人员突破道德底线进行财务舞弊的案例,这对公司、员工、股东以及社会均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如何理财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创造丰盛的人生来获取属于自己的丰厚财富。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承认追求财富是人的合理欲求;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大家想致富吗?”大多数学生都摇着头说:“不想。”看来,大家羞于谈“钱”这个敏感的问题。这是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答案。阅读了李雪的心理学书籍以后,我明白了个中缘由。若童年的需求经常没有得到及时回应甚或遭受打压,那么内心便会认为,有需求是错误的,特别是对金钱的需求,更是一种赤裸裸的“耻辱”。因此,很多学生不敢说出自己想致富,其实是对自己需求的压抑。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毕业生追求收入稳定而争相考公务员。当我把这个真相在课堂上讲出来以后,很多学生似乎松了一口气。看得出,他们对财富的积极态度从内心冉冉升起,教室中充满了一股热气腾腾、青年人本该有的生命张力。

当确认了自己对财富的欲求是正常的之后,如何创造财富?很多人努力地追求财富和社会地位,成功带来的多巴胺让他们兴奋得停不下脚步:一年到头,连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没有,完全迷失在外在价值体系的迷宫里,似乎只有成功、财富、地位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更有甚者,为了财富作出没有职业操守的违法行为,最终人财两空、锒铛入狱。读了李雪的书后,我明白了,无念、无为,守住自己的内心,问问“这一刻,我真正想要的体验是什么”。不疯狂抓取,不用蛮力去做,只做自己能做、该做的,丰盛的人生就会追随你而来。在这个过程中,财富既是工具,又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但绝非最终目标。

总之,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为我开启了自我成长的大门。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经历着、体验着、觉知着,一直走在自我修行与成长的路上。这也许就是教育的本质吧!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