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山东省2021年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相携十年筑梦圆 担负起科教强省的伟大使命 省教育厅要求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和春季开学 “希望小屋”暖童心 用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指挥棒”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用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指挥棒”

□ 曲阜师范大学 胡钦晓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5类主体,重点设计了5个方面22项改革任务。其中,关于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改革举措尤其引发关注。

目前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存在的不足

目前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重数量,轻质量。大多数高校对发表论文数量都有明确要求,引进人才、评聘职称、称号奖励都要看论文数量。“数量”成为高校评价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贡献的主要标准,而“质量”却因不易界定而被忽视。教师千方百计发表论文,有的一年发表十几篇甚至几十篇文章,但是大多数论文不成体系,从而导致学术研究碎片化,难以形成高质量、系统化的科研成果。

重速度,轻厚度。大多数高校都有评价周期“短视化”的现象,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用频繁密集的科研考核迫使教师加速学术生产,盲目追求速度、效率,从而忽视了学术生产周期,产生大量没有实际价值、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学术垃圾”。

重功利,轻贡献。部分高校直接将论文“货币化”,明文规定发一篇论文给予多少奖励,有的甚至是“重赏”。不可否认,重奖之下会产出一定数量的优秀成果,但是“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导向直接造成了高校科研生态的功利化倾向。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不再致力于原创性的学术贡献和“闲逸好奇”的学术本真,而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获取。

重标准,轻特色。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方向的学术生产要求和研究规律是不同的,而现在的很多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评价采用一个模式,“一把尺子量到底”。用整齐划一的量化标准和指标体系来评价研究领域各异的高校教师,显然是不合理的。

高校科研评价未来改革具体举措

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能够培育教师崇尚科学的秉性、保护教师甘于奉献的精神、评判教师学术发展的贡献。

(一)以高校为核心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

高校作为教师的学术共同体,在教师水平、学术规律、科研要求等方面承担着主体责任,应该作为评价机制的核心,在国家评价制度改革中起到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旁观者清”,应把政府主管部门、其他经费资助者、项目受益人、同行专家等多元主体纳入评价机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高校教师科研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立体化的评价。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因其外在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其评价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能较为真实地反映高校教师科研的真实状态,因此,第三方机构及其他社会专业组织也须适度进入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序列。

(二)以“代表作”为基础建立分类评价体系

弱化数量形式,强化质量贡献,是当前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急需树立的价值导向。推行“代表作”制度,在专业领域内实施同行评价,对认定为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可不做数量要求,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求得大学问、真学问。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评价。分类评价不仅是指区分不同学科门类和专业领域,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原有只呈现最终定论的结果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周期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结合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

(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创新评价手段

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爆炸的时代,高校可以将教师科研信息数字化存储、实时更新,实现大数据全域覆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跟踪分析数据变化,及时精准定位问题、靶向施策,做到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智慧反馈。运用新技术研制更为科学有效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科研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和便捷性。

(四)以学术自由为前提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高校教师应充分享有选择学术志趣的自由,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开疆拓土;高校应该给予教师时间的自由,尊重学术生产规律和知识产出周期,不赶工期,不做强制;高校还应给予教师空间的自由,让教师在自己的学术空间里安静工作,不被行政化、世俗化和庸俗化侵袭和干扰。高校应建立完善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科学研究旨在探索未知,失败失误在所难免,高校必须具备宽广博大的胸怀,不以一时论英雄。只有排除学者担心科研失败的后顾之忧,才能激励更多学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科学高峰,才能避免低水平、无风险、重复性的学术粗制滥造,才有可能诞生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五)以发展学术为旨归完善评价结果运用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引领手段,其最终旨归是推动评价对象目标的达成。对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学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因此,要正确对待、合理运用评价结果,综合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