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于倩:为贫困学子追梦插上“奋飞之翼” 张贵州:为乡村教育振兴尽心竭力 陈学森:为农民“挑”来美好生活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她坚持以精准施策推进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她推动出台全国首个学生资助地方标准,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她用心打造系列公益节目,讲好自立自强故事,展现资助育人成效……

于倩:为贫困学子追梦插上“奋飞之翼”

□ 记者 张桂玲

“学生资助的日常工作,无疑是繁杂而琐碎的,但又是特别有价值的,因为它肩负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

这是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科长于倩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后的“获奖感言”。她坚信,学生资助工作就是“努力为贫困学子铺就一条以知识改变命运的绿色通道”。

“破解精准难题,才能‘一个都不少’!”

山东是教育大省,目前有1900余万名在校学生,近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哪些学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要做到一个一个的精准摸排,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于倩深知,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精准资助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也是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而教育扶贫的特殊性,在于首先要解决三大矛盾:一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户籍地进行管理考核,而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按学籍地进行落实。二是既要遵循积极引导与自愿申请相结合的原则,又要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三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而学生资助项目按学年申请与评审。

“越是困难处,就越是能检验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和品格!”于倩认为,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需要的不只是能吃苦,更要思路活、善创新。能否为矛盾的解决找到一个最优解?她想到了向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借力”。

13年来,由于长期与信息系统打交道,于倩俨然成了“半个系统专家”。经过与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山东省建档立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得到了逐步完善。借助这个平台,可以有效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据识别方式,对跨区县就读的贫困学生精准定位。

“但是,仅仅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比对数据并不完整。因为各教育阶段新生学籍注册往往要到11月底甚至12月底才结束,学期初,新生数据根本获取不到。”于倩告诉记者。为此,她与同事们又开发了应用建档立卡学生在线比对功能。各学校将新生招生信息或报到信息导入系统即可实时获取建档立卡学生名单,确保了建档立卡学生的精准识别,也有利于对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新识别即时帮扶困难家庭学生及时予以资助。

“利用这个平台,实现了脱贫攻坚以来每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的全过程监控。”于倩告诉记者,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万多所,每学期,她都会及时督促各学校将贫困学生资助情况无一遗漏地录入完成。

与此同时,她还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多个文件,对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进行了规范,全面排查梳理历年贫困学生资助情况。仅2020年,就组织开展大排查工作3次,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度、追踪每一名排查出的贫困学生资助情况,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很快,全省各地的学生资助工作随之出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新局面:在“敢啃硬骨头”“肯下绣花功夫”的于倩的不懈努力下,“三大矛盾”迎刃而解,学生资助工作也因此变得更顺畅、更高效、更有温度了。

“有了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2019年,在教育部召开的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荆戈同志代表山东作了典型发言。随后,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印发文件号召“全国资助同仁学山东、看山东”。一时间,山东的学生资助工作成了“全国典型”。

山东省的学生资助工作能得到教育部如此肯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东省学生资助综合管理标准体系》和《学生资助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

“这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基于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于倩认为,教育扶贫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让每项政策精准落地就成了难题。由此,她想到了出台科学而明确的标准非常有必要。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于倩深知,标准化建设已经逐步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制度和重要方法。于是,2017年,在中心主任马希军的部署下,学生资助管理综合标准化建设项目启动,于倩和同事们对2007年以来国家和省有关学生资助政策文件进行了认真梳理。

在此过程中,她多次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广泛吸收各市和学校的经验做法,运用标准化语言、按链式结构,经过一次次的反复修改完善,历时近一年,度过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山东省学生资助综合管理标准体系》顺利完成。

于2018年发布实施的这套体系,规定了学生资助服务范围、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服务内容与要求、投诉处理、监督评价等,通过对政策文件的细化和工作岗位的接口衔接,形成了操作性极强的指导书,确保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精准,为全省学生资助工作“定了标准”“立了规矩”。

同年,《学生资助服务规范》也相继出台。该标准是“标准化+”战略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新应用,是山东省教育领域的第一项地方标准,也是全国首项学生资助服务政府类标准,具有政府法定效力。

“教育扶贫,重在扶志!”

母亲患有癌症,外祖母患有小脑萎缩,而就在高考前7天,父亲也罹患癌症去世……6年前,接踵而来的不幸,让高三学子李余康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然而,李余康又是幸运的。咬紧牙关顶住了沉重打击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理工大学后,作为山东省籍建档立卡的一名学生,通过国家资助政策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

在大学4年求学期间,李余康的智育和综合测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13项奖学金,金额累计4.5万余元;获得助学金3项,金额累计1.5万余元。课余时间,他还在实验室参加助研岗位,获得的补助用来补贴家用。他还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尤其可贵的是,李余康在一路收获的同时,没有忘记回馈学校、回馈社会。”于倩说,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前行的李余康,是学校支部“基础学科辅导班”的骨干成员,也是“先锋宣讲团”的骨干成员,是参加甘肃化丹尖错孤儿学校、贵州群益小学等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分子,并以出色的表现被评为山东省“奋进新时代资助人物——励志之星”。

李余康的成长,是山东省教育扶贫工作致力于“扶志”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山东省各教育阶段累计资助山东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87.29万人次,安排资助资金21.72亿元,确保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先后被授予“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山东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集体”等荣誉称号。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于倩联合山东教育电视台推出了《温暖中国人》——“学生资助在身边”系列节目,通过讲述受助学生和资助工作人员的故事,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励志。同时,组织开展山东省“爱心传递”资助育人品牌活动宣传,引领贫困学生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良性循环。同时,多次组织发起“学生资助在身边暖心行动”“学生资助助力脱贫攻坚公益行动”,挖掘贫困学生的励志故事,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如果能以细心和耐心让更多的贫困学子感到贴心暖心,获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那么我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谈及未来,于倩感觉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