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微信“连心桥”架起民主治校新通道 山东建大热能工程学院线上家访暖人心 山东科技大学谋划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微信“连心桥”架起民主治校新通道

——山东理工大学借助新媒体践行高校治理新理念

□ 穆冠成 王伟

在山东理工大学,有一座特殊的“桥”。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没有钢筋、水泥,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但它又蕴含真情厚爱,真正连接起全校师生的风雨冷暖,成为联系感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连心桥”。

这座“连心桥”是学校的一个微信

群。在这个群里,有3位校领导、10多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40多名在校学生。3位校领导分别是校党委书记吕传毅,校长胡兴禹和分管学生工作、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查玉喜;40多名学生是来自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代表。这个群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建起来后做什么,又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加入学校领导的“朋友圈”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落实这一根本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了解他们的诉求,回答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的困难。

这个前提又如何实现呢?学校在此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除传统的工作渠道外,像校领导每周一次的接待日、设立校长信箱等,都是学校领导、学院教师和学生联系沟通的有效方式,在密切师生关系、加强民主治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这些方式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在即时性、互动性方面不够理想。

而微信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微信具有分享性、即时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并已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了解朋友圈里学生的主要话题及其呈现方式,是分析和了解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有效渠道,不但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意见建议,进一步促进民主办学和民主治校,而且可以将其作为网络育人的新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脑、入心。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当时还是校长的吕传毅脑海中。他对此的思考非常具有前瞻性,很早就提出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从学校决策者层面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跟学生做朋友,倾听学生心声,汇聚良策,疏解学生情绪,维护学生利益,助力学生成长。

2016年9月,随着吕传毅被任命为学校党委书记、新任校长张铁柱到位,这一想法在学校两位主要领导和时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张祥云中达成共识。

张铁柱也非常重视发挥新媒体的沟通和育人功能。他到任不久,便向学校时任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迟沂军提议,在“上海交大培训班”微信群中,邀请校领导班子成员、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校学生委员会成员、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及部分关心学校建设发展的杰出校友加入,新建了“稷下沙龙———爱理工”微信群,围绕学校建设发展建言献策、集思广益。目前,这个群的成员已有210多人,活跃度颇高。但这个群成员主要是学校领导、部分部门负责人和教师,没有学生。张铁柱也在思考如何与学生群体建立便捷的沟通方式。经过沟通交流,3位校领导一拍即合,确定请30名学生加入微信群,并在山东理工大学校报微信平台公开发布消息,在全体在校生中“征友”。

“连心桥”这样建起来

2016年12月1日,经过3位校领导审定的微信消息《书记、校长邀你加入他们的朋友圈啦》在山东理工大学校报微信平台一经发布,立即在广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踊跃报名。许多教师、学生家长和校友也在微信后台留言,为学校领导这一引潮流、接地气的做法点赞。

有的学生留言说:“吕书记、张校长开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之先河,利用新媒体跟学生交朋友,这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希望学校各部门和学院领导、老师以及工作人员能像校领导一样关心、爱护和服务学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让学生在学校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我自豪,我是山东理工大学人。”

不到10天,报名截止,共有1190名学生报名,并在报名附言中表达了想跟书记、校长做朋友的强烈愿望。校报社将报名情况汇报给校领导后,校领导指示:由校团委、校报社结合报名学生的学院、年级等情况,选定30名学生作为校领导的首批“群友”。确定人选的时候要通盘考虑,既要考虑随机性,又要考虑代表性。校团委和校报社根据校领导的指示,从1190人中最终选取了30名学生,并在得到校领导认可后向他们发出了参加见面会的邀请。

2016年12月15日,经过校团委的前期筹备和紧张工作,“连心桥”微信群“群友”见面会召开。不巧的是,吕传毅当天患重感冒,眼睛通红,声音沙哑。但他仍坚持与张铁柱、张祥云如约来到见面会现场,并与学生们亲切交谈。在场的学生也深受鼓舞和感动,他们没有了最初的拘谨和忐忑,很快与校领导们熟络起来,见面会的氛围很轻松,彼此的心也越靠越近……

校长、教师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

校长临走没忘“买单”。

“连心桥”这样用起来

微信群建起来了。接下来,就是如何用起来。

学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除了校领导和在校生,中间还有一个群体,那就是部门、学院的工作人员和广大教师。“连心桥”的建立,让校领导直接面对学生的意见和诉求,对这个“中间群体”而言,压力很大。

有的学生在报名时留言:“以后要是有些老师和部门对我们的诉求再不管不问、推三阻四,我们就要直接向吕书记、张校长反映啦!当然,对我们好的老师也要让领导们知道并鼓励一下。”这番话琢磨起来很有意思,也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心态。

随着学校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持续贯彻以及师德建设、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吕传毅对全校领导干部和管理服务人员提出“爱师生、有活力、敢担当、懂规律、守规矩”15字要求以来,爱护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在部门、学院的日常工作和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部门、学院的个别工作人员或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和15字要求缺乏正确、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合理诉求存在推诿、隐瞒甚至压制现象。学生虽有不满,但找不到便捷的渠道向学校领导反映。而“连心桥”微信群的建立,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变。因为这30名学生涵盖了全校所有学院的所有年级,他们既是学校领导的“朋友”,又是广大学生的“代表”,学生的意见直接反映给校领导,将会给部门、学院、教师的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

一位学院负责人坦陈:“压力确实有,但压力也是动力,这是改善我们工作的机遇。我们眼中的‘小事’对学生而言可能就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大事’。要想使学生满意,就要切实关心爱护学生,在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工作效果方面多做思考和改进。”

“中间群体”之所以有这些顾虑,并不是没有道理。一是纷繁复杂的网络乱象,会在无形中曲解、放大某些观点和事件;二是学生囿于年龄和视野局限,对很多情况不甚了解,如果他们在没搞清事情真相之前就向校领导乱提意见、乱告状,那该怎么办?

“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的事实证明:有这种顾虑情有可原,但事情的发展方向却是良性向好、符合学校意愿和初衷的。”“连心桥”的发起人之一、学生工作处处长赵明自信地表示。

一是要相信学校领导有足够清晰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校领导会认真倾听,但在表态或作决定前会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和研究思考。就像吕传毅书记说的,“微信群和朋友圈是校领导了解情况的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未必就是事情的真相或全貌,还需要进行分析和调研。当然,这并不是不相信学生,而是学校领导看问题、作决定的必要程序。

其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研究生代表在微信群内反映:“学校为研究生宿舍安装空调存在不合理性,有差异对待现象,不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意愿和需求。有的甚至收了押金也没有及时安装到位。”消息一经发出,吕传毅书记第一时间要求学校后勤部门负责人立即着手查办解决。后勤管理处通过调查了解到,负责空调安装的工人意外生病住院,后续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出现了“空档”。学校立即与企业联系,要求其马上完成首批已收费的剩余24台空调的安装工作;并紧急新增调配货源110台,确保一周内为全部205个研究生公寓房间安装完毕,后续由学生自主确定开通使用。此举及时消除了误会,处理方式和效果引得学生们一片赞誉。

二是要相信大部分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网络“喷子”确实存在,但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的。而且这30多名学生中,有不少还是曾任或现任学生干部,相信他们会正确运用好微信这一建言渠道,正确反映同学们的合理诉求;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只要学校领导一心为学生办事,相信学生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曾经有一条“吐槽”学校新公寓楼车棚有垃圾的微信转发到群里,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看到后,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及时清理;另一方面,学生也据此自发组织开展了“垃圾清理挑战接力赛”,各个学院接力喊话、分头负责,在全校掀起了清理垃圾死角的“运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要相信部门、学院和广大教师具有足够的胸怀和担当。部门、学院包括教师的工作也需要倾听广大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通过学生的诉求,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连心桥”的建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开学返校,虽然可以线上听课,但是面对如此长的假期,学生还是面临各种各样前所未有的问题。“学习用的电脑还在学校”“考研复习资料被锁在宿舍里”“毕业生成绩证明需要打印”……

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暂无定日的返校日期,如何解决学生的现实需要?关键时刻,“连心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名学生代表在微信群里表达了可否允许部分同学返校取回物品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立即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吕传毅在安抚学生的同时,表达了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处负责人第一时间联系了这名学生的辅导员,帮助其办理物品寄送。同时,在全体学工系统开展寄送服务,并让微信群里的学生代表向全体学生转达学校意见。全校上下积极行动,一项看似束手无策的难题就这样在“连心桥”的牵线搭桥下迎刃而解。

民主治校新渠道,网络育人好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山东理工大学推出的这项举措无疑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益探索,是学习贯彻党中央精神,不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生动写照。

岁月更替,初心不改。5年来,“连心桥”微信群的人员尤其是学生换了好几茬。去年,新任校长胡兴禹和分管学生、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查玉喜以及部分新上任的部门负责人相继入群。所有群成员都对其发挥积极作用、认真作为寄予厚望。这个创新性的举措带来的影响和今后的发展路径尚需时间来证明。但不管怎样,在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畅通师生联系渠道和引导学生参与民主治校方面,山东理工大学已经率先走上了一条探索与尝试之路,尽管这条路可能会曲折而漫长。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