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五有好学堂”研究探索小学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当前思政课改革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习惯、学有思维、学有所得、学有动力一直是我们区域思政课教研的重点课题。结合济南市历城区“五有好学堂”研究,我们积极探索区域小学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以提高思政课的实施水平和教育实效。
“课前五分钟”展示,以学生“先动”打开思政课
为使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学有兴趣,历城区在课程实施中致力推行“课前五分钟”的课程“打开方式”。“课前五分钟”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形式主要有年级主题展示模式、单元学习展示模式、课时学习展示模式。年级主题展示模式是在全面分析年级整体育人目标的基础上,以本年级本学期的育人目标为依据,结合学习内容进行的全学期的系统主题设计及规划,学生展示按照系统主题逐一展开。这种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是有计划、有方向、有目标的,是学生发展中长期目标的落实。单元学习展示模式则是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进行的阶段性的学习展示设计。教师分析单元教学主题,把握单元教学目标,依据单元目标进行规划和设计,是课程阶段性学习目标的落实。课时学习展示模式则是以一个课时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前置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调查统计、专题研究等。学生将前置性学习的心得及成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一人或多人合作进行“课前五分钟”展示,教师则借助学生展示导入新课。可以说,课前展示模式发挥了导入的功能,只不过课程学习的导入者由教师变成了学生。“课前五分钟”展示的课程打开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由被动地“等待学习”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由“被填充者”变成了分享者。
链接生活,用生活德育打开思政课
学生在生活中与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领域进行知识、方法、信息、观念等方面的多重交换,庞杂的信息丰富了学生的感知,需要学生学有思维,要善于思考、分析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生活事件等,要善于抽丝剥茧、透过事物现象抓住其本质。为促进学生对生活现象及事件的思辨,教师要借助思政课的学习内容链接生活事件,搭建学习和生活之间的桥梁,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给学生以切合自身实际的思考和反思,使学生边学边思,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科学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最终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共性或个性道德问题为切入点,设计生活情境,将学生代入情境,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质疑、反思、思考对策。
找准活动建构的支点,以活动建构打开思政课
实施活动建构就是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建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支点;教学中围绕支点展开活动,将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包括在内,在问题解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依据课程基础性目标确定活动支点。教师在教学中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及学生,把握课程基础性教学目标。围绕基础目标设计活动,凸显学生的认知矛盾,以突破知识、能力和方法建构的难点,促进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最终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学生的学习困惑和“道德两难”为活动支点。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期,没有科学的认知和判断,阻碍了知识建构和道德升华的进程。对此,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学习和情感上的困惑点,与学生一起设计更为深入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认识,突破学习和生活的盲区。
共建学习资源库,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打开思政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发布者、建构者和展示者。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生活经历都是学习资源的有效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将公共资源与学生个体资源有效结合,可以丰富课程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还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学习资源,整合校园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共建学习资源库,以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助力。
打造德育合力,以德育合力打开思政课
教学实践中要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德育合力,共同讲好思政课。例如,融合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学校系统下的德育合力;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家校联合形成德育合力;积极联系社区、公共文化场馆、各级德育实践活动基地等,打造德育实践活动合力;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及各种纪念日活动等,创设融民族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为一体的德育资源合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