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学生爱上语文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体会
2018年9月,我来到泰安市高新区房村镇一所农村学校——乡城小学,执教三年级语文。当时,学校的几位教师委婉地告诉我,这个班的成绩不是很好。我认为自己毕竟是有两年教学经验的人了,带起来应该不会太费力,于是信心满满地走马上任了。
很快,一腔热血的我就被现实打了个措手不及。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认真听讲,大部分学生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吃零食、说话、搞小动作。至于作业,17个人能收上来7本就算多的了。理由当然还是老俗套,比如忘带了、忘写了、作业本没拿回家、不会做……五花八门。我想:当时,那几位教师说得太谦虚了。果然,另一位与我搭班的从教30余年的教师对我说:“教了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班级!”这个班的基础差得让我怀疑他们是假的三年级学生。
一眨眼到了期中考试。也许是两个月下来,我已经深知这些学生的水平,所以批完试卷后还比较满意,他们都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至少每个人都是有进步的。可是,当整体成绩出来后,看到那个刺眼的“13”时,我还是忍不住痛哭起来。虽然我事先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告诉自己“只要学生们和自己比进步了就好”,可现实依旧让人难以接受,感觉这两个月的努力全都付诸东流了。但失落归失落,还是要撸起袖子接着干。
怎么办?幸好,我有绝招——读书。
想提成绩,先改习惯。我的理念是:哪怕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听也是无用功,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改掉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慢慢地,课堂上没有吃零食的了,作业也交得越来越多,每名学生都在努力地改变。
字写得不好,我就自制字帖,每天带学生练字;书读得不好,我就从网上购买各种图书,带着他们围坐在操场上读书,发“读书存折”“古诗过关卡”,用图书和学习用品作为奖品,以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学习。慢慢地,我发现,这群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却对读书颇为热爱。既然有兴趣,那就好办了。
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爱读书,但是不会读,所以前两年发下来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都被他们束之高阁了。偶尔有几名学生看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想:我可以从这件“武器”入手。可是,之前我虽然有过两年代课经验,却从来没有接触过“语文主题学习”。恰逢此时,镇里组织我们青年教师参加各地“语文主题学习”听评课以及相关培训,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不学不知道,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教。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一节课大概只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注意力比较集中,往往到后半节课就开始疲倦、走神。再加上我总是什么知识都想讲,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于是,我开始尝试采用主题学习中“1+1”的教学方法。一课一得,一篇课内阅读搭配一篇课外阅读。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只有30个字的小古文,而且内容简单,大概只需15到20分钟左右,学生就能掌握课文内容甚至通篇背诵。于是,我根据单元主题,将这篇小古文的一课一得设定为根据语言动作等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在学完教材中的课文后,学生们学会了通过“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进行推理论证,体会王戎的聪慧。紧接着,我又找了一篇类似的小古文《试狼》作为辅助,趁热打铁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试狼》:狼狐密谋,欲骗兔而食之。狐谓兔曰:“狼死矣,速观之。”兔隔窗视之,见狼口闭,挺于床。兔将信将疑,欲试之。 兔曰:“狼死口张,莫非假死?”狼口大张,兔逃之夭夭。)此文一出,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由于故事简短有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短文内容,知道了通过“狼死口张,莫非假死”来体会兔子的机智。这样,每一次的语文课,我们都能创造两次学习高潮,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1+1”教学模式稳步成熟后,我慢慢地融入一些学生们喜爱的思维导图等方式。例如,在教《赵州桥》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找出体现赵州桥特点的关键词句,绘制成简单的思维导图;再让学生自主阅读主题丛书中的《引静桥》,画出关键词句,再绘制思维导图。在“1+1”教学方法掌握熟练后,我又逐步尝试举一反三的“1+X”以及反三归一的“X+1”等教学模式,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除课堂上的共同学习,我还将主题丛书“搬进”晨读中,每次在下课前10分钟与学生讨论晨读文章中的几个小问题。虽然学生们并没有带着问题去阅读,但是从他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不难看出,他们真的用心读了。不仅如此,学生们还会每天晚上在班级群中积极分享自己的读书视频,相互点赞、相互鼓励。我相信,他们爱上阅读、爱上语文了。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发起人李希贵先生曾说:“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才可以有一个提升。”两年多的时间,我看到了学生的蜕变,也见证了自己的进步。如今,我们这个班已经不再是开学时的样子了,学生们喜欢和我一起围坐在操场上读书,能够自己画出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有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一起放风筝、折纸飞机,一起包饺子、包粽子。他们找到了自信,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脸上拥有了阳光的神采。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相信,这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进步,只是有的人快些,有的人慢些。在我看来,不管是不是后进生,都应该纵向比较,用他的今天与他的昨天相比,及时表扬他的细小进步。马克•吐温说过:“我可以为一个愉悦的赞美而多活两个月。”所以,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
回首成长之路,所得思与行如繁星闪烁,似细水长流,唯愿收获的点滴感悟陪我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