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民族之魂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把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和传承下去,以此滋养生命,立德树人。
读“孝”养德,关爱身边人。“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在所有教育中,做人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三字经》说:“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温席》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我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了“读黄香、知黄香、讲黄香、学黄香、找黄香”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进而导之以行,创设了浓厚的“孝”文化氛围。
读“行”养德,规范一言一行。“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祖先的智慧就在于,育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由外而内,由小到大。比如,育人先从正形、正身、正气入手。坐、立、行、走,这些看似很小的事,不但对青少年身体发育很重要,也有利于其静下心来学习思考。《朱子家训》提倡:“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早睡早起、爱好整洁、爱惜粮食,都是很小的事,但要做到也很不容易。坚持养成这些好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读“诚信”养品格,守住自己的心。古时《曾子杀猪》的故事,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将诚实守信的思想深深植入学生内心,让诚实守信成为学生的座右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开口说话,诚信为先,对自己讲出来的话要绝对放在心上去实践、履行。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也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诵读理解这些经典文字,有利于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格。
诚信还表现在要正视自己,知错能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经常引导学生诵读这样一些经典:“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不迁怒,不贰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修身正己,严格自律,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我通过讲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廉颇知错能改、蔺相如宽宏大量的良好品德。
读“俭”养德,珍惜一粥一饭。前段时间,有人统计,在某大学校园,学生买的菜饭,有三分之一吃不完会倒进垃圾桶,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看到后觉得很痛心。咱们国家人口众多,粮食还需要进口,但从粮食浪费的现象看出,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是受部分人追求奢侈享乐的影响,忘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暴露出在勤俭节约方面从小就没有受到教育,在“俭以养德”方面有所缺失。“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俭,治家之本。”“衣贵洁,不贵华。”在朗朗上口的诗文诵读中,学生理解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这些经典植根于学生的血脉,他们在生活中便自然而然地养成节俭的习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师在教学中选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而使得每名学生都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