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初中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此阶段,学生的身心会发生显著变化,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探究欲和好奇心。但学生也有脆弱的内心,面对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困难会感到灰心丧气。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科目,其教学活动实施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观念及价值观念,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现阶段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尤为重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学目的不明确。受“应试教育”理念约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倾向于完成升学指标,轻视教化育人的目标,因而许多学校在七八年级时忽视该课程教学,到九年级时才开始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要点或重点知识,忽视了该课程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方面的教育作用。可以说,相较于其他基础课程,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出现课时被其他课程挤占的情况,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由于部分初中学校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导致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缺乏深入研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只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彰显出该课程的教育价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优化对策
第一,明确教学目的。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而言,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思想,秉持新课标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从思想层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优化教学方式。部分初中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导致学生只能单纯接受相关知识,无法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为此,教师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方式,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可采取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情境创设、多媒体教学、问题导入等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讲授“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的经历,使学生能正确面对挫折或非议,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第三,注重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教学与实际脱离。所以,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知晓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关心的问题、性格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理解或感兴趣的内容适当加入教学中,以实际案例为参照,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更多内容,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进而规范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例如,讲解“服务社会”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晓服务社会的意义,要求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意识,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第四,注重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不再片面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互动式、讨论式、讲授式、体验式、探究式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加强先进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时事新闻和党的政策方针加以关注。在讲授“遵守规则”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时事新闻,如“重庆公交车坠江案”等,让学生知晓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使学生在了解时事新闻的同时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课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科目,教师必须立足实际,明确教学目的,优化教学方式,注重教学与实际的结合,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