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玉:教育,从心开始
校长印象
初见潍坊四中校长韩忠玉,记者便被他的“气场”吸引了。待人和善仁厚的他,眉宇间似乎透出“温润如玉”的光。言笑晏晏,如沐春风。这更让记者深信,一个人确实是有其精神长相的。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韩忠玉的笃定与从容,是其内心光明与善意的自然流露,更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他,父母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但他们面对困境不向生活弯腰的那种坚韧,宁可自己吃亏也要与人为善的点点滴滴,都深深烙印在了他的记忆里。这是蛰伏在他生命深处一份源源不断的“光能”,也在无形中成为他做人做事恒定不变的“标尺”。或许,正是因为他自身“像阳光一样,活成了一片闪亮”,所以,才有了本文故事中所发生的一切。
做校长20年,韩忠玉始终有一份教育的坚守,有一路的探求,也有满满的收获与成功。
他用了仅仅3年的时间,就在安丘四中的教学质量提升上创下了一个奇迹般的“新高”;他是一位从来不发火的校长,却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很快就办得很“火”,吸引了全国26个省份、3000多家单位、5万多人次到安丘四中考察学习。
2004年,他创立的“韩忠玉信心教育法”成为潍坊市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教育教学成果。之后,在潍坊四中任校长的10余年间,“信心教育”便成了学校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截至目前,已有国内外200多个考察团前往参观学习。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所有故事的源头,是在40年前,韩忠玉刚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看到的一幕。
好的教育,就是
一颗心抵达另一颗心
1981年,从安丘师范学校毕业时,韩忠玉刚刚19岁。
那年,意气风发的他被安排到偏僻的山区——安丘市郚山镇泥沟公社联中任教。
然而,第一天走进教室,他就傻眼了。简陋不堪、狭小逼仄的空间甚至有些昏暗。几十名学生几乎无一例外都穿着破旧且不合身的衣服,一看就是改制而成的。再仔细看,一张张又黑又瘦的脸,带着“日晒红”,个子普遍矮小,显然是长期营养不良的后果。
但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学生对这位年轻帅小伙儿的到来非常兴奋,充满好奇。上课时,所有人都瞪着大大的眼睛望向黑板,教室里异常安静。
韩忠玉看到,一双双黑亮的眸子里流露出的,正是对知识的热切渴望。与这些清澈的目光相接的刹那,如电光火石。那一瞬,他的心被击中了。
什么才是一名教师应担负的使命与责任?在学生们的眼神里,他找到了一个无需用更多语言去渲染的答案。那一刻,他暗暗发愿:一定要全力以赴,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然而,接下来的交往中,韩忠玉却深切地感受到,与城里的学生相比,他们大多因为内心程度不同的自卑而不敢大胆表现自己——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从小,因为家境等因素,韩忠玉也曾一度非常自卑。所幸的是,后来在父母、老师的帮助下,加上自身的努力,他最终用成绩赢得了同学的尊重。
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自信?韩忠玉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鼓励他们,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方式,让他们意识到“我能行”。
令他欣喜的是,有不少学生在他千百种“变着法儿”的鼓励下,逐渐找回了自信,最终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事实上,“信心教育”的种子,在彼时彼地,在韩忠玉的内心深处,已悄悄萌芽。
韩忠玉相信,每个人都有向上、向好的内心需求,这是“原动力”。怎样给这种内心需求以恒久的动力,这就是“原动力”的输入问题。
“做了30多年的‘信心教育’研究,我们其实就是在解决学生发展的‘原动力’问题。重要的是帮助每名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他明白,要打开每个生命“原动力”的开关,需要从“心”开始。
好的教育,就是
一份爱感染另一份爱
当代教育名家李镇西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时想想,教育其实很简单的。就是先让自己善良起来,丰富起来,健康起来,阳光起来,快乐起来,高贵起来,然后去感染孩子,带动孩子,让孩子也善良、丰富、健康、阳光、快乐、高贵。除此之外,还有教育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者缺乏的,却要让学生拥有。岂非缘木求鱼?”
事实上,韩忠玉40多年所做的,正是这样一种“简单”的教育。
30多年持守“信心教育”的初心,发生在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有多少,已难以数清。刘金凤,正是其中的一个。
那年高考,刘金凤落榜了。就在她陷入人生至暗时刻、感到心灰意冷的时候,却意外地收到了韩忠玉的一封亲笔信。大致意思,就是鼓励她要复读,因为她有这个实力。
时隔多年,信中具体内容韩忠玉已经不记得了,但让他完全没想到的是,那封信却成了刘金凤的“救命稻草”。她的父亲给不识字的母亲读了一遍又一遍,让母亲也坚定地认为女儿的成绩并不差,复读一年一定能考上大学。果然,一年后,刘金凤如愿考入了大学,而今工作也非常出色。
后来,刘金凤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篇回忆录《我的老师韩忠玉》——
……他总是匆匆走在路上,从来没见一个人走路如此行色匆匆,不肯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不高的身躯,不长的腿,步伐却很快,每天匆匆丈量着从家到教学楼、到操场、到男生宿舍的路……
夜深了,老师是最后一个睡的;拂晓前,老师是第一个起床的。校园里处处留下了老师的影子。他对教育事业的付出,他对学生的爱惜,多年以后,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课堂上,我坐在第一排,清晰地看到顺着老师脸颊往下淌的汗水,清楚地听到老师连续讲课后的沙哑声……他讲起课来声情并茂,激情满满,粉笔字密密麻麻排满一黑板,有时候还会在课堂上讲个小笑话,所以我从不担心自己会打盹。
我至今记得,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呈抛物线抛出的小铁球的运动轨迹。当然也有不听话的调皮学生,让老师格外操心费力……
“在一批批学子成长的路上,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过什么大举动,提供过什么大帮助,但他们却用一片片真情激励着我砥砺前行,不敢稍有懈怠。”这是韩忠玉在不断地收到一拨拨儿学生的感谢信后发出的肺腑之言。
从农村山区的一名普通物理教师到农村高中校长、市教科院领导、区高中校长等不同角色的转换,在坚持了30余年的“信心长跑”之路上,韩忠玉更在乎的,并不是那些闪耀的光环,而是自己的付出与努力是否为学校的发展、师生的生命成长燃起了一把精神之火;他更在乎的,是自己对学生的“念兹在兹”在他们心中是否“有所回响”。
在潍坊四中,每年的运动会上都会上演这样一幕:教师赛项开启,丝毫不输年轻人的韩忠玉,在百米接力赛场上快速地奔跑着。之后,在整个操场上一阵阵的惊呼声中,他很快就被一拨拨儿的“学生粉丝团”围得里三匝、外三匝……
好的教育,就是
一堆火点燃另一堆火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从2017年9月至今,每天写一段“信心语谭”,从未间断,已成为韩忠玉生活的一部分。至2020年8月,历时3年,21万字的《信心语谭》结集出版。
“其实,编写《信心语谭》的初衷,是因为时常听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诸多的困惑,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遇到不少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
“怎样才能把自己从教30多年来的所思所悟跟大家做一个分享,能对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些许的帮助呢?”
韩忠玉说,最初,他想到的就是利用教师群,每天把自己的思与悟编辑成文字发给大家。很多时候,因为白天太忙,他就利用一早和一晚编发。
“这让我们很受教育。且不论‘语谭’的内容,单是这件事本身,就让我们非常佩服韩校长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何晓萍说,“作为潍坊四中的‘大家长’,每天从繁杂的学校事务中抽出身来坚持写已经很励志了,更难得的是韩校长的‘语谭’别具一格,于风趣幽默中蕴含着朴实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很走心。”
韩忠玉这样写给教师:
“潜能人人有,但若没有足够的亮光,就经常找不到出口。信心,就是照亮潜能出口的那一束光亮。”
“我们常常说,不仅要善待反对你的人、尊重你不喜欢的人,也要喜欢和你意见相左的人。这些话语其实分量很重。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我们要像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一样,去接纳他们的缺点并加以引导、矫正。我相信,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他这样写给学生:
“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
“当你全力以赴了,你的故事将会是你一生永存的骄傲与留恋;当你半途而废时,你的故事里只剩下旁人的惋惜与嗟叹;当你未曾尝试而拒绝时,你的故事将会被留白的遗憾填满。”
但韩忠玉认为,文字有时代表的只是思想,行动更具感人的力量。作为校长,韩忠玉所理解的“管理”不是“管治”,而是“感染”:以学识才干服人,以胸怀气度容人,以人格人品动人。因此,他常常提醒自己,要常备“三块石”:吸铁石——凝聚师生的人心,试金石——检验自身的素质,磨刀石——打磨学习的惰性。
“这三块石头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在《信心语谭》的背后,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三块石头’的力量!”教师郝奉军告诉记者,“要说忙,作为一位高中校长,他不可能不忙。但能坚持每天给教师、学生写一点儿什么,除了水平与毅力之外,恐怕不能简单地用‘喜好’二字来一言蔽之。他的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一个教育痴人的炽热情怀。”
“教育是一种生命气息的传递,当校长把这种气息带到教师面前的时候,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其带到了课堂,传递给了学生。”郝奉军说,“或许,这就是‘三块石头’真正的魔力所在吧!”
好的教育,就是
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
对于每天推出的“语谭”,韩忠玉力求从多个角度剖析教育规律,力求视野宽广,让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时可以借鉴和运用。
然而,《信心语谭》刚开始在潍坊四中的教师和家长圈里被大量转发时,很多人认为,很多妙句虽然很励志,但似乎有点像“心灵鸡汤”,缺少实用性。
直到有一天,一位家长转发了来自韩忠玉写给学生的一条长长的“语谭”:
请每天努力学习的同学们好好思索一下,我们是否陷入了一种“假性勤奋”?
1.学习效果:一项学习任务完成后,没有让你对这个知识点、差错点不带任何含糊的了解和领悟。
2.对比:与同学相比,与你之前相比,多做了这一项任务,你的学习成绩或者学习效率没有提高。
3.成长困难:长期的坚持,但自己的做题技巧、领悟能力等没有提高。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陷入了这种“假性勤奋”的状态?
1.机械完成任务: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平时作业太多,机械地完成任务,自己的唯一目的就是做完所有作业。每天都辛苦地完成作业,但往往忽略了有没有产生效果。
2.自己放弃思考:完成作业本是一件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但同学们往往容易陷入懒惰思考的状态。
3.毫无完成期限:对于作业的完成没有给自己设置完成的时间,所以很容易在做作业时陷入游离状态,效率低。
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建议同学们:
1.确定学习目标,拒绝机械地完成作业,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2.制订学习计划,将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为每个小目标设置时间期限。
3.多思考,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避免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理解跑偏。
4.完成作业一定注意两点,就是准确做题和限时做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完成题目。
……
读到这条“语谭”,很多家长恍然大悟。同时,“语谭”很快引发了不少学生的一场“反思潮”:
“一针见血!”
“哎,对照一看,才知道自己总是原地徘徊的原因就是陷入了‘假性勤奋’而不自知!”
“韩校长的建议太实用了,我终于明白以后该咋做了!”
《信心语谭》的传播之广和它带来的效益之大,是韩忠玉始料未及的。
一名曾因生重病而一度消沉的学生在考上大学后,给韩忠玉写来了这样一段文字:
“您激昂的话语照亮了我的整个青春……因为自身的病,我曾一度迷茫,甚至自暴自弃,是您的鼓励、您的《信心语谭》伴我走过无助痛苦、泪水失意交融的日子。以后的路纵使风尘苦旅,我也会努力、再努力;不为感动谁,只为如您所说的那般去‘成就优秀而强大的自己’……”
的确,对韩忠玉而言,每天的《信心语谭》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书写和分享,对于每个喜欢它的读者来说,也已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和转发,而是成为一个“知行与共,相互点亮”的过程。
好的教育,就是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什么是“信心教育”?“信心教育”如何才能以“风过无痕、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师生内心?
像《信心语谭》中韩忠玉关于帮助学生分辨何为“假性勤奋”以及怎样才能“根治”的方法,其实正是融“信心教育”之“思想、方法论、模式、工具”为一体的生动体现。
韩忠玉认为,从宏观上讲,“信心教育”是一种思想,它引导人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以欣赏的目光和发自内心的话语肯定他人;从微观上讲,“信心教育”是一种方法,无论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在管理服务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把尊重、真诚、信任、赞美和鼓励送给身边的每个人,把爱的阳光洒遍校园的角角落落,让每个人都沐浴在教育带来的温暖、愉悦中。
他要求教师做到每天“三个一”:送给学生一个微笑,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找一名学生谈话。他深信,持久的信息输入会定格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所以,他要求教师经常对学生说“你行”“你一定行”。
事实上,当学生长期处于这样“正向”的话语氛围中,就自然会形成一种“正能量场”,从而真正形成一种“相信自己”的“正念”。而当自信成为深植于心灵的一种“程序”时,也就拥有了一辈子都会受益的“力量源”。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当触及所有问题时,这个“程序”就会自行启动。
为引导教师给学生更多鼓励,韩忠玉特别撰写了《寓信心教育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激励用语100例》,帮助教师建设“信心课堂”;印发了《寓信心教育于作业批改中——教师作业批改精彩评价用语100例》,把“信心教育”有效推行到作业批改中,落实到纠错本的科学使用中。
2008年以来,随着“潍坊信心教育研究中心”在潍坊四中的成立,“信心教育小课题”的研究也悄然拉开了序幕。
10多年来,以“问题即课题,课题即课程,课程即行动,行动即研究,研究即成果,成果即成功”为原则,潍坊四中的教师们纷纷投入系列化递进式策略研究,涉及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家校合作等十几个方面。目前,由潍坊四中带头,潍坊圣源高级中学、黄旗堡实验学校、潍坊弘信学校等共同实施的“信心教育小课题”研究,已经有3600人次参与其中,申报了1200多个小课题,有760多个小课题获奖。这种现象被有关专家誉为“用小课题演绎出了宏大的教育视野”。
最令韩忠玉欣喜的是,“小课题研究行动”把教师们变成了思考者和行动的研究者。语文教师程玉霞读过《寓信心教育于作业批改中——教师作业批改精彩评价用语100例》之后,立即开启了“寓信心教育于语文作业批改中”的小课题研究,结合测试卷、纠错本、练字纸、默写本的使用,有效践行了韩忠玉提出的指导式、说理式、激励式、互动式等不同类型的评语,不仅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家长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悄然改变了整个班级的“精气神”。
尝到了小课题研究带来的“甜头儿”后,程玉霞对教育有了更深的体悟:“老师给学生写评语,这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我认为玄妙之处在评语本身。我们要让评语发挥超能力,让学生把评语当作励志警句,当作精神的支柱,当作前行的目标……里面其实大有学问。”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班主任厉建云在学生姓名上花起了心思——申报了小课题“挖掘姓名内涵,增强学生信心”;语文教师崔杰利用学生对花的喜爱鼓励大家,并撰写了《花语解心语——我的鲜花信心鼓励法》。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10余年间,在小课题催生的“信心文化”风景深处,一种叫作“信心”的火种也悄然深植于每个人心中。
教育是什么?1000个人会有1000个不同的答案。在韩忠玉的世界里,教育似乎非常简单且自然:从心开始——播下一粒信心的火种,对每个生命倾注深情。
或许,这正是对学校校训“厚天地之大美,达万物之至理”的生动诠释,也折射出了一所学校和它不断生长的精神密码。
(本版照片由潍坊四中提供)
韩忠玉喜欢同学生们交流,喜欢走近学生,并把这种交流和走近视作一种教育。
韩忠玉 教育语录
■ 一名学生,如果语文老师不喜欢他,他就会跑到数学老师那里;如果数学老师不喜欢他,他就会跑到其他老师那里;如果其他老师不喜欢他,他就可能跑到大街上去。
■ 自信是潜能的酵母,是成功的催化剂,是前行的永动机。
■ 生命因赏识而美丽,灵魂因自信而强大。
■ 与其动“恼”让自己生气,不如动“脑”让学生服气。
■ 父母的成功是孩子成功的酵母。请不要把人生的赌注压在孩子身上,父母不应是断翅的天使,而应是振翅翱翔的头雁。
■ 一般者不坚持,坚持者不一般!没有一种成功能一蹴而就,坚持能赋予人战胜困难的信心,能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 教育是一门走心的艺术,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是教育生效的前提。
■ 信心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支撑你勇往直前、阔步天涯。所以要时时事事铭记:“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