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凯洲与500余封“红色书信”的故事
薛凯洲为学生讲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课。
在济南理工学校,有这样一位历史教师:他利用4年课余时间,搜集并整理了500余封、100多位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书信,并开设了“名人信札收藏与鉴赏”校本课程……他就是薛凯洲。
500余封珍贵的书信,大都与山东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关,是了解山东党史的重要史料。平时,薛凯洲会将这些资料拿出来与学生们分享。
小小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泛黄的书信,他一页页翻着,并拿笔做着记录……据薛凯洲介绍,收藏这些“红色书信”大概从4年前开始。这些信件由新中国成立前入党且与山东党组织有关的人物撰写,书写时间大多在上世纪80年代,反映了其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期间的亲历。搜集后,他还会每日拿出一些时间进行研究,把这些书信注释出来,并查阅历史文献,研究相关人物生平事迹。
薛凯洲说,这些书信作者或提及人物,包括1925年入党,曾经参加过中共六大的山东早期党员丁基实;早期党员,济南铁路大厂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刘子久;原中共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济南乡师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于一川;著名曲艺研究家、作家陶钝;外交家王幼平;教育家余修等。曾经为山东党组织发展和壮大作出重要贡献的黎玉登记表也被他收藏。
在薛凯洲收藏的书信中,还有一封反映王尽美早期学习生活内容的书信极有研究价值。在信中,王尽美的同学回忆称:“(王尽美)长于吹笛子,在同学之间没有合不来的。他很节俭,穿的衣服也不讲究。经常穿学校发给的制服,星期天外出也是那一套。”
“很多这样的细节从信里看到后,我都一一进行了整理。”薛凯洲说,在研究书信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山东抗日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和创始人之一的黎玉,曾用名李兴唐、李秋年,本姓“李”不是“黎”。许多共产党人为更好地隐蔽、开展革命工作而采用化名。上世纪60年代,他们提出改回原姓氏。当时,中央认为一些人的化名已被社会和群众广泛认可,不宜再改回原姓,而子女可以,黎玉便召集全家人讨论是否改回“李”姓。在那个火红的岁月,子女们一心向党,信心坚定,讨论的结果便是跟着父亲姓“黎”,继续投身党的事业。
除自己研究书信,薛凯洲还向学校主动提出开设“党史教育专题课”,将这些珍贵资料分享给学生。由于他提供的教材内容丰富且有特色,学校很快就批准了并予以大力支持。2019年9月,“名人信札收藏与鉴赏”校本课程正式开课,济南理工学校的学生开启了不一样的党史学习之旅。
薛凯洲说,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把信件复印出来,一一注释,给学生讲述书信的格式、繁体字的辨认等。他尤其希望,通过讲解老党员为党的发展壮大所作出的贡献,让学生全面了解老党员的事迹,将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传递给学生。
“党史教育的阵地不只是在课堂,还有场馆。”薛凯洲表示,他还带领学生到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旧址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在老党员赵健民、高启云、王路宾等老前辈曾经战斗学习过的地方,加深情感体验。
“薛老师真正让历史教学与党史教育结合起来,丰富了我们的学习内容,同学们都很喜欢。”今年上高三的学生季星月是“名人信札收藏与鉴赏”社团课的首批学生。她告诉记者,在薛凯洲的课上,可以学到很多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还能认识一些自己不认识的字,收获很多。
今年寒假期间,薛凯洲还带领部分学生结合新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一次党史学习探寻之旅。他带领学生一起瞻仰了济南四五烈士纪念碑,并把收藏的两封珍贵的亲笔信——一位是曾参与四五烈士善后工作的胡允恭,一位是老党员王永周,还有吴丽石烈士的儿子吴以京写的信,一并带到了四五烈士纪念碑前。
目前,薛凯洲已经把500余封信的资料整理成一本厚厚的校本研修教材,供学生研究学习使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有义务和责任去宣传党史,传承党史。”薛凯洲表示,他希望更多的教师也能立足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党史文化,将党史学习教育进行到底。
“把资料整理成校本教材,仅仅是个开始。”薛凯洲告诉记者,未来,他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做一个主题为“赏析党史人物墨迹,传承党史人物精神”的研究课题,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党史、传承党史。
“不只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还有当下济南周边有影响力的党员人物,我计划与其他思政教师一起带着学生去了解他们的经历。”薛凯洲说,从教33年来,与学生共同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一直是自己的教育追求。“党史研究学习是一件需要长期做下去的事情,需要不断积累。目前,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者。”薛凯洲说。
薛凯洲研究红色书信。
薛凯洲整理收藏的书信。
薛凯洲在图书馆查阅与书信有关的资料。
薛凯洲认真整理校本研修教材。
薛凯洲与学生分享红色书信里的历史故事。
薛凯洲收藏的部分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