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接力式”教育援疆迈向“精准滴灌”
“‘十三五’以来,山东投入援疆资金14.62亿元,实施项目139个,新建改建幼儿园59所、中小学64所、职业学校4所……”
数字背后,跳动着一颗颗滚烫的心。从天山脚下到叶尔羌河,从茫茫戈壁滩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山东援疆人的身影随处可见。其中,有一支来自教育战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他们为了同一个援疆目标,将手中的“接力棒”一茬又一茬地传递了24年。
因为有了他们,这些年,山东教育援疆走过了“探索、奋进、变革、跨越”的征途。
从投入“真金白银”援建学校到“百校牵手”“千生定向”“万师援教”的“百千万”工程,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全链条援扶,再到“组团式”帮扶的创立,从“输血”到“造血与输血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变到“文化润疆”新路径的不断拓宽,近年来,山东进入了以“摸准需求、精准施援”为导向的教育援疆“精准滴灌”新里程。
借势“智慧工具”:“云直播”为“文化润疆”打开新天窗
2020年9月25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怎样才能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做好“文化润疆”这篇大文章?在疏勒、英吉沙、岳普湖、麦盖提等4个县的山东援疆团队都动起了脑筋。
为发挥全国最大的国学教育机构——山东儒源集团的资源优势,一座占地3000亩的多功能“英吉沙县国学书院”建成了。书院融国学教育、研学旅行、培训体验为一体,设有“大学堂”“明德堂”等12个特色教室,开展书法、古琴、活字印刷等国艺及国文课程教学;在喀什大学和上述4个县的42所中小学先后组建国学书院、国学课堂,敬立孔子像等,在15个村开展了“国学下乡”活动。同时,在乌恰乡第22村打造了“国学文化一条街”“国学文化墙”等,“国学的味道”开始浸润喀什。
岳普湖县则交出了一份不一样的答卷。
从泰安市教育局来到喀什岳普湖县教育局挂职副局长的董广军告诉记者,“泰岳彩虹教育云联•直播泰山”首期直播活动的启动,是基于当地学生从未走出喀什、视野不够开阔的现状,立足家乡泰山这一天然资源优势,根据岳普湖县的硬件基础等综合情况作出的决策。泰岳彩虹教育云联工程作为泰安援疆指挥部重点工程,从2020年在岳普湖县泰山中学试点实施,成功开展线上教研和教师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从2021年起,这项工程全面推进。通过山东援疆支持,目前全县16所寄宿制学校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了高清大屏及相关附属设施设备,具备了线上直播的条件。
“首期直播,我们选择了直播岱庙。岱庙是泰安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在研学导师的专业讲解下,全体师生直观感受到了祖国锦绣河山的博大精深。”董广军说,他们还将陆续推出“听着神话登泰山”“泰山十八盘”“一览众山小”“穿越五千年的记忆”等系列直播活动,打造援疆精品,让岳普湖县的师生足不出户就能目睹泰山的风采,领略祖国的山河之美,增强“五个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计划,直播活动将延伸开展‘线下版’。”董广军说,暑假期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们将组织泰安市中小学生赴岳普湖县研学旅行,也会组织岳普湖县优秀中小学生代表赴泰山研学旅行,推动两地学生和学校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建立“造血系统”:“教科研中心”助力教师步入成长“快车道”
“要为新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精良教师队伍,就要建立‘造血系统’。”
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传帮带”机制,山东开创了从“骑车带人”到“教人骑车”的教育援疆新局面,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嬗变。
2020年9月,山东援疆教科研中心在4个县相继成立,是喀什教育发展史上一次“填补空白”的关键事件。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大量新教师的加入,老教师‘传、帮、带’数量严重不足,且质量普遍不高;各学校教研组的管理制度严重缺乏,且教研氛围不浓;大部分教师忙于日常事务,无暇思考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也无法可依、无据可循。”岳普湖县教研中心主任苏晓林告诉记者,为改变这种现状,山东省教科院与喀什地区教育局合作共建了地区级援疆教研平台“鲁喀教研联盟”。具体策略就是每年由山东教科院选派5名专职教研员到地区教研室开展教研工作。在受援4县设立山东援疆教科研中心和乡(校)教科研分中心,与县教研室合署办公;每县抽调6至10名援疆教师作为专职教研员,其他援疆教师作为兼职教研员,实行“教研员包乡制”。通过各种形式的专题课、示范课、专题讲座等方式,助推全县教学教研工作协调联动、资源优化、形成合力、全面升级。
与此同时,为发挥教研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教科研中心还探索出了“4个1+N”模式,即通过前后方联动、援疆教师和岳普湖本地教师组合,以相同学段的学科为单位,建立“地区——县——乡——校”四级教研帮带体系,开创“教研联席会议”形式,切实加强区域教研、校本教研。同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工作,以“青蓝工程”“头雁工程”“燎原计划”为抓手,为喀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现在,教师们由一开始害怕教研员听课转变为追着教研员要求多听一节课,涌现出一批课改理论能讲、教学研讨能搞、教研论文能写的教研组长。”苏晓林说。
发力“青春之我”:实习支教队伍成“国语教学”新生力量
4月10日,岳普湖县泰山小学举行“支教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结对帮扶开班仪式”,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深受民族教师欢迎的一场“及时雨”。
正在学习国语的达娜柯孜•热依木告诉记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里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教师,尤其是国语教师。因为自己的国语才是三级乙等的水平,没有资格报考教师。支教实习大学生的“一对一”志愿帮扶,及时解了她的“燃眉之困”。
“经过一个月的辅导,达娜柯孜现在的国语已经达到二级乙等的水平了。”来自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学生杨晨说。他现在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第三小学实习支教,除正常的音乐课外,还担任着每周两课时的普通话公开课,以及对有需求的民族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据岳普湖县大学生实习支教带队教师金传训介绍,菏泽学院援疆支教团79名学生中有54名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基本能够胜任辅导民族教师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工作。
发生在杨晨与达娜柯孜之间的故事背后,是山东教育援疆不断创新思路、拓宽路径的一个缩影。
2018年以来,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省教育厅创新教育援疆模式,启动了大学生实习支教项目。截至目前,全省从山东师范大学、枣庄学院、菏泽学院等7所高校共选派大学生2100多人、指导教师49名,到喀什地区援疆支教。
这些大学生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承担国语、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教学任务,教授班级1200多个、学生总数超过6万名,平均每人周课时量20余节。
山东省援疆指挥部干部人才组副组长,喀什地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可宁告诉记者,正是这支“正青春”的大学生队伍,为实习学校国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有效缓解了受援地国语教师队伍不足问题,提供了教育援疆“山东样板”,被自治区和教育部作为典型经验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