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课改人物 冯明才:以“熔炉之火”煮沸“教育之河”

第5版:课改人物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课改人物
05

冯明才:以“熔炉之火”煮沸“教育之河”

□ 本报记者 张桂玲

“先生气场强大、声如洪钟,因眼疾常戴墨色眼镜,喜穿黑色大氅,人称‘冯总’。”

“先生的担当是出了名的。他令人惊叹的工作热情和革命斗志,让所有认识他的人总感觉聊城的小学都在做‘冯氏教育’。”

在聊城市教育界,大家心目中的这位“先生”,就是冯明才。

“起初,他是数学教研员,操心的只是数学教学;自任职市小学教研室主任,全市小学教育的提升和发展成了他的‘主业’。”茌平区教体局教研中心主任、数学教研员何仲秋说。

不只如此。几十年来,在诸多校长和教师的心目中,他是燃亮多少人成长的“熔炉之火”,是聊城小学教育的“总设计师”,是永远都充满工作热情和昂扬斗志的“老冯”……

有一种选择叫担当:

“他是聊城小学教育的‘总设计师’”

1

有这样一组数据——

20年来,冯明才巡回11个县(市、区)主持召开300多场会议。其中,仅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和学校全面提升现场会就达116场。学校全面提升现场会等,每次一般限定在500人,但每次都超员,有时700人甚至800人。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每一次现场会,从准备到召开都要经历至少6个月,甚至一到两年的时间。每所承办学校在准备期间,他都要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上百次到现场具体指导每个方面的工作。

冯明才的办公室里有个日历牌。每天,他都喜欢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日程。每去某所学校一趟,他都会在当天的日历牌上画个圈。

2010年,值年终总结之际,他数了数自己日历牌上的小圈圈,竟然有166个。

“这个数字很吉利!”冯明才笑着说。

“但是我们怎么也笑不出来。看着他日历牌上的小圈圈,我们的眼眶都红了。” 原莘县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莘县春笋学校校长的谢保民说,“这166个小圈圈,代表了冯明才和莘县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在这一年中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

在《育人情怀,使命担当》一文中,谢保民这样写道——

这里面,有他亲自一回回到课堂一线蹲点指导的身影;

这里面,有他连夜召开会议,指导我们迎接现场会的点滴;

这里面,有他放弃休息日为学校谋划发展方向的高瞻远瞩。

十几年间,在冯明才的指导下,从名不见经传到声名鹊起,聊城市有60多所优质名校相继崛起。其中,东昌府区所属的聊城市实验小学等33所城区和农村小学被锻造成“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莘县实验小学、阳谷县实验小学、茌平区实验小学等相继跻身于全省、全国名校。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到莘县实验小学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2

莘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个普通的农业小县城里的实验小学,何以会走在全国小学课堂教学等全面改革的前沿,被誉为“全国小学教育的一朵奇葩”?

“作为和先生共事多年的同事,我见证了包括聊城英特学校在内的这些学校,经他之手经历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讲,聊城小学教育的深刻变革与先生的呕心沥血是分不开的。”谢保民说,“先生每次走进学校,我们都会觉得课改有了方向。”莘县实验小学之所以成为“农业小县城做成了现代大教育”的标志性学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了冯明才在背后不遗余力、持续不断地从办学方向、办学策略、教师成长路径等方面“牵着走”“推着跑”“引着飞”,然后才有了一路马力十足、高歌猛进的行走动力和姿态。

其中有什么奥妙?对冯明才来说,做任何事都要有规划,学校发展一定要有规划。这是他被称为“总设计师”的重要工作思路之一。

“要想打造这个学校,领导班子怎么做?教师层面怎么做?课堂怎么改?评价怎么改?这些涉及一系列事情,都需要设计,都需要规划。”正是在他的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莘县实验小学从“夯实常规管理、强化六个团队、深化自主互助课堂改革”3个方面入手,构筑了学校全面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的三大支柱,并辐射6项工作,即营造育人文化、培养良好习惯、构建和谐关系、振兴阅读工程、普及“4312”(体艺活动之4操3球1跑2艺)、促进个性发展,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改革之路。

3

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冯明才还指导莘县实验小学构建了“两段渐进”与“先学后导,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和“首席教师制度”。

首席教师指导团队的每位教师,通过听课、反思、再听课、再反思让课堂充满张力。于是,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也不再是教师关起门来的“一言堂”,而是民主、幸福、和谐的高效课堂。

用冯明才的话来说,一部学校的发展史就是校长与师生一同走向超越和突破的成长史。

在他看来,教育的发展核心是人——“好校长就是好学校”“好教师就是好课程”。

因此,他对校长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定位——

“校长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办学思想体系,决定学校的发展思路、管理方式、教学行为、价值取向。”

“校长应成为思想者、设计师、实践家、创新派、引路人。”因此,校长必须履行的有“六大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他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明确的态度——

校长们都知道,冯明才有个习惯:无论走进哪所学校,第一件事并不是听汇报,而是先深入课堂,参与学校的每项活动。

“他是要走一走,感受一下学生们排着队走在校园里是否自信;他是要看一看,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笑脸是否灿烂;他是要听一听,学生们的读书声清脆不清脆。”

在冯明才眼里,好教师就是深深扎根课堂,把课堂看成师生生命相遇、精神相系、情感相连的地方。在课堂上,能清晰地听见师生生命成长的拔节声,教学不再是一项任务,也不再“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一种生命的渴求……

他眼中的教育情怀,就是学生对母校的深深眷恋。

他常说,办学要实现这样一个愿景:当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更是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健的体魄、完善的人格、宽广的气度、真诚的情感、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以及对母校和教师的深深眷恋……

教育的别名叫影响:

他是点燃生命成长的“熔炉之火”

1

1994年,山东省评选特级教师,是冯明才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在层层选拔中,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脱颖而出的他,成了聊城教育界第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那一年,他32岁。

这一个刷新“聊城教育史册”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聊城,在教育圈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年轻的冯明才也引起了聊城地区教育局的关注。1996年,他被调入聊城地区教育局,成为小学教研室的专职数学教研员。2002年,凭借出色的业绩,他又被提拔为小学教研室主任。

其实,了解冯明才的人都知道,在令人艳羡的“三级跳”背后,是他付出了数倍于他人的努力。

茌平区振兴小学副校长李明芳告诉记者,那时候,不少人把自己的业余时间消耗在打牌玩乐中。但冯明才很不一样。

“当有人因枯燥的课堂提不起精神时,他却泛舟书海去采撷教育的智慧;当有人被班级琐事纠缠不清时,他却已经积极寻找到了解决的方案;当夜晚大多数人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时,他却已经认真地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教学实践在灯下用笔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

对冯明才来说,新岗位意味着新使命。如何定位教研室主任这一角色?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一岗位不外乎就是“教研”。然而,对凡事都追求极致的冯明才来说,这却是一方更为广阔、大有可为的天地,是一个可以帮助更多学校、校长、教师成长,从而得以创造更大价值的“服务者”。

此后,在十几年的教育履历中,他便活成了“熔炉之火”——以一己之激情点燃一群人的激情,以一己之奋进激荡一群人的奋进。

2

原东昌府区水城小学校长、现为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的邱凤春这样回忆:“好钢确需火来炼,冯先生便是‘熔炉之火’。2003年、2004年暑期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我两次赴京参加说课及讲课教学大赛。磨课过程异常艰苦,但收获极大。”

一次磨课点评中,冯明才谈及她课前交流环节“如何与七八岁的儿童拉近距离”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让她豁然开朗:

“走近儿童就是要与他们产生共鸣,充分顺应儿童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可以设计交流话题‘猜猜看’。”

“猜猜老师姓什么?答案就在教室里。”(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猜猜老师有多大?”(旨在利用儿童生活经验进行交流互动)

……

“大了,再猜。”

……

“小了,接着猜。”

……

“猜对了!来,开心拥抱转个圈儿!”

……

邱凤春说,这样的互动设计精巧自然,极其应景!过后尝试,果然得心应手,课堂效果极好。

那一刻,她忽然发现:“在先生幽默、睿智的高大身躯里竟然藏着一颗未泯的童心,因此才能把儿童琢磨得如此透彻。先生原来是这样的人:燃得起炼钢炉,捏得住雕刻刀;举得起千斤顶,捻得住绣花针。”

而这,只是冯明才通过“选苗子、压担子、铺路子、架梯子、搭台子、结对子”工程、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教师队伍建设梯队工程等培养模式,倾心助力教师走向更大舞台的一个侧影。

3

2000年,冯明才向聊城市教育局领导提出要大力实施“名师工程”,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成长。由此,聊城市骨干教师建设及培养工作提上日程。

据统计,2001年全国启动新课改以来,冯明才先后邀请于永正、高林生、吴正宪、李静纯等60多位全国著名教育教学专家来到聊城,带徒授课,并为全市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做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和新课堂等方面的培训。他组织大型教学观摩活动100余次,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总计参训教师10万多人次,促进了全市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提升。

因为,他相信,只有启动教师成长的引擎,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为聊城小学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事实胜于雄辩。通过“名师引领、榜样示范、同伴合作、理论充电、个人实践”一系列措施,闫淑青、何仲秋、王占霞、马爱景、吴立燕、侯文明、邱凤春、王玲、李华英等一大批青年教师,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齐鲁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专家型教师,有的则走上了校长的岗位。

理想的高处叫卓越:

他是执着于“真”字的“拼命三郎”

1

冯明才的一句教育名言是“做真教育,真做教育”。

什么是“真教育”?

对冯明才而言,所谓“真”,首先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比如,符合陶行知育人思想的就是“真教育”。他总是倡导: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去观察;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去操作;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去表达;解放孩子的大脑,让他去思考;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自主学习;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

怎样才算是“真做教育”?

从冯明才组织的100多次现场会中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答案。

每一次现场会,冯明才都有着明晰的目标。聊城市有两个规定动作:一个是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市小学教育教学会,还有一个是召开全市农村教育教学会。农村教育教学会一年召开一次,因为农村比较薄弱。但教学会并不是哪一所学校好就到哪所学校去开、去看,也不是集中在某一所学校或某一个地方,而是“全面开花”,很多时候,开现场会只是一个“由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他,真正用意是为了促进学校以此为契机实现“提档升级”。

如此高频次、拉网式的现场会,为数所农村学校带来了看得见的“蜕变式”成长: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张北第一小学、冠县东古城镇中心小学、临清市大辛庄镇中心小学、阳谷县铜谷小学、茌平区山东政法希望小学、高新区顾官屯镇马海小学……其变化之大,让校长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思路清奇”的“冯总”果然是“智慧超卓”。

当有人问起其中奥妙时,冯明才道出了自己的“小九九”——

“学校用半年或一年时间准备现场会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它包括管理过程的提升、全方位的提升。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良好的习惯都是要靠过程来养成的。”

2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冯明才认为,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是一种相互熏染的力量。他常常说:“校长的样子就是教师的样子,教师的样子就是学生的样子,学生的样子就是教育的样子,教育的样子就是未来国家的样子、民族的样子。”

其实,在这句话之外,他没有说出的一句潜台词,大家却读懂了:他追求卓越的样子,就是校长们追求卓越的样子。

在他的人生字典里,追求卓越就是不允许“差不多”的情况出现。

“如果说‘冯总’有缺点,那就是脾气大。”有位校长这样回忆,“先生有着北方人特有的直爽,发现问题直接点出,不讲情面。本来就是标准的山东大汉,身体倍棒,底气又足,洪钟一样的嗓门在容纳百十个人的会议室里不用话筒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若是看到工作中有谁不认真,他二话不说,当场指出,一嗓子吼出来,那真是‘地动山摇’。”

在阳谷县第一小学业务校长杨雪花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相见的情景——

接过我递来的材料,先生便一边动手整理订书针,一边低声批评道:“一点儿都不要好,做事太马虎!”我这才发现材料上角的钉子歪歪斜斜。口头上答应着,心里却想,这点小事还值得一提?先生看了我一眼,好像读懂了我的心思,正色道:“从细节处看态度、看水平。”窘得我满脸通红,说得我口服心服,从此,我做事再也不敢有丝毫马虎。

3

对教育,冯明才似乎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痴念”。

有一年,冯明才身体不好在济南住院,正值莘县实验小学课改初期,事务烦琐。于是,他在医院输着液,也不忘让谢保民汇报课改进程。当得知学校改革遇到难题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不顾大夫和家人的反对,让家人开着车从济南直奔学校,一头扎进会议室开起了会。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当了,他才赶回医院。

更令人感佩的是,冯明才一面对教育付出着真挚之情、炽热之爱,另一方面却并未因此抛下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担当。他出身贫苦,兄弟姊妹较多,对家在农村的姐姐,冷暖他记挂在心;二弟生病,他每天完成繁忙的工作之后再去看望和陪护;爱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他陪爱人遍访名医、推拿按摩……其用情之真、之浓、之切,令人动容。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冯明才都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最美的生活方式,就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奔跑在追梦的大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步伐,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有一位记者曾这样问冯明才:作为教研室主任,你所做的大量工作,比如说培育名校、名校长,是不是‘越界’了?

“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好像有点‘越界’,但仔细想想,这些工作也是教研室主任职责内必须做好的事情。”

冯明才认为,首先,教研室主任与学校校长的职责有交集。比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而教研室所有工作毕竟要通过学校来实施,校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人物,是教师培养与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校长的专业发展到位了,学校一切工作就都好办了,教研室工作也就落地了,学校也就会朝着规范、优质、特色的方向顺利发展。其次,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大背景下,教学研究更应该转向教育研究,学科研究更应该转向学校整体发展研究。

“当然,我更要感谢我所遇到的每一位局长和分管局长。我很幸运,他们都是心如明镜似的明白领导,这很关键。”冯明才说,教育的美好,即在于心与心的遇见。目前,虽然退休在即,但一颗溢满了爱的心必将会永远与教育一起跳动。

(注:感谢邱凤春、谢保民、赵淑华、何仲秋、杨雪花、李明芳等提供宝贵素材)

人物名片

冯明才,聊城市教体局小学教研室主任,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十几年来,他在规范学校发展和营造育人文化、深化课程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骨干名师培养、锻造优质学校和名校长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参与编写了国家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主编了山东省地方教材《运河两岸》《生命教育》,已出版专著《生命的脉动——教育从原点出发》。

冯明才的 “教育说”

○教育就是影响, 教育就是示范,教育就是改变。

○教育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方式。

○教育是让所有的鸟儿都歌唱,不只是百灵鸟;让所有的花儿都绽放,不只是牡丹花;让本来不同的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美丽的不同。

○教师必须做到:用激情点燃激情;用精神振奋精神;用思想孕育思想;用素养提升素养。

○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学校的顶层设计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与教师和学生发生关联。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形成包括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在内的教育链条,也才能整合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课程方案决定学校形态,是学校的育人方案。课程变革是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关键。

○开好国家课程,夯基、启智、养习,面向全体,花开满园才是春;创新校本课程,激趣、挖潜、扬长,因材施教,一枝红杏出墙来。

○特色鲜明的学校,必然是培养目标和育人体系独具特色的学校,而与之相适应的也必然是学校课程文化的丰满、适切和个性化。

○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地带、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载体、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是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通道。

○课程结构决定孩子的素养结构,只有完善课程,才能从根本上坚持“五育”并举,更好地促进每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