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就在身边
——记烟台理工学校老教师赵旭光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在烟台理工学校,有一位老教师赵旭光,他如同“墙角的花”般默默无闻,用行动诠释着臧克家先生的这首《老黄牛》。
他没有三头六臂,没有锦囊妙计,有的只是甘为学生付出的真心真情。他的办公桌前总是挤满求教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课间是清闲的;在他的带领下,班级的卫生区总是最先最好完成清扫;患病期间,他跟医生反复沟通,更改治疗方案,没耽误过一节课。他坚信:“无论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的学生一定会成人成才,一点儿都不差。”
他是一位有情怀的教师。工作40年来,青丝变白发,教室里的学生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在课堂上那洪亮的声音、笃定的眼神以及教书育人的初心,始终如一。
2008年,学校成立了面向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天师预科班。几经斟酌,学校将首届班主任兼物理教学的重担交给了年近半百的赵旭光。
第一次成立天师单招高考班,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教什么、怎样教,学到什么深度,练到什么难度,扩到什么范围等问题摆在教师面前——特别是物理学科,考查范围广,几乎没有现成可用的资料,甚至连本像样的教材都没有。
“穷则变,变则通。”赵旭光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素材,自编教材、习题,为学生提供了详尽的资料;教学中,他大胆创新,采用学案导学法。最终,2008级天师预科班考试成绩超出预期。成绩的背后凝聚的是赵旭光辛勤的汗水!
多年来,他的物理教学成绩一直稳居全省前列,但他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天师预科班大教研组负责人,他乐于将自己的创新经验分享给他人,引领一代又一代天师班教学团队求实、求新,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当年的同窗有许多离开教育从政、经商,同龄的很多同事因各种原因得到“照顾”,而他却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常年带着3个班的物理课,超负荷地工作着。白发染鬂,桃李情怀依旧。他抓住职业时光的最后阶段,更加努力地带好学生、上好课。
被问及“这么多年的收获是什么”时,他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与自豪——没有名,没有利,有的只是教学的忙碌充实和家长、学生满足的笑脸。
毕业后的学生重返母校,深情地对他说:“老师,我好想再听听您的课,再做一回您的学生。”读大学的学生发来短信:“谢谢您,老师。当年,您教给我们许多东西,我们至今仍然受益。做您的学生真幸运。”
今年5月,赵旭光退休了。他像许许多多的职教教师一样平凡,但他的精神已经舒枝展叶,在他工作的学校里续写着更多“伟大”的故事。
(邱培桐 张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