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段统筹破解小语教育之困
2021年高考尘埃落定。细读今年的高考命题,我的感受是:高考作文既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水平,又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对于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虽然距离高考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无疑透露出小学语文课程的授课方向,即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而非分数本身。
有的家长从孩子一入学便陷入分数这个“大坑”中不能自拔,过分追求“双百”,甚至面对孩子小学一二年级语文95分的成绩,都开始焦虑;有的家长则搞超前辅导,孩子还没正式升入小学,就已经在衔接班把一年级的语文课程全学会了,以为这样就能赢在起跑线上;还有的家长倒是有耐心愿意等孩子成长,却在该学习和提高能力的阶段没有加以重视,以为赢在了起跑线上,其实落后了一大截。
那么,语文究竟怎么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如下结论:要想让孩子学好语文,教师和家长应加强学段统筹,在育人内容和方法上,从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认知和学习水平、活动和经验特点出发,结合学习内容的结构和逻辑设计各学段课程、教材和各类实践活动,把握好节奏,既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又能够突出重点、前后衔接。
在语文学习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4个方面。在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统筹六年内语文学习要素在教材中的体现,以时间为轴,列出学生学习清单,拟定识字、写字、阅读、朗读等学习任务群,以清晰明确的学习方向为指导,充实学习版块。在学习过程中,目标呈梯次状态展现给学生。教师心中有全局,也就可以收放自如,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彻底消除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阅读、思考、训练的现象,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我和同事们合作,将教学策略科学分类,包括阶段性策略、持续性策略等在内,分解到6年的教学中。在没有进行整体策略设计之前,学生和家长最头疼的是:由于经常更换教师,学生要不断去适应教师的策略和方法,很难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整体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持续训练的机会,让每种习惯都能够有计划、有指导地形成。比如,预习习惯培养,由于教师对预习的要求和指导一致,6年下来,学生们便自然而然地养成了预习习惯。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对语文教材在落实语文要素上进行了精准分层,注重知识、能力的梯度设计,学习内容形成一条螺旋式上升的线索。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了知识的难度系数,又充分考虑了教学适用度,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反之,就知识讲知识,不考虑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不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基础,就会陷入重复低效的泥沼。而且,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碎片化的实践活动效果远远低于连贯性强的系列化实践活动的效果。我们从关注课本标注和课后习题、合理把握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生活产生有趣的联系、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对训练要素适度叠加5个角度思考实践活动的设计,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一种用爱心赢得爱心,用真诚换得真诚的民主平等的双向推荐活动。”语文学习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贵在家校携手,贵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贵在把语文学习放在整个学段背景下或者更长的时间段内来进行,不唯知识而教,不唯知识而学,如此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其综合素养在层层递进中螺旋式上升。
(作者单位:滕州市龙泉街道龙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