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丽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在丽江,一位老翁曾对脚步匆匆的游客说:“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走那么快做什么?”今年五一前,我避开高峰,携母踏进丽江。此时游人稀少,街衢、民居、廊桥、白墙、小船,似黑白分明的水墨画,又似卸去烟熏妆的丽人,于午夜的光影交错中浅吟低唱。
江南水乡大都神似,但丽江却应和了韦庄名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意境。我踱步于幽深的青石板路上,有一股清凉渗透脚底,双眸在古镇沉醉。
世人都说江南出佳丽,钱塘自古繁盛。但在丽江,我并未看到桃红柳绿的光景,也未能感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胜景,唯有古宅深院里红帐幕锦的雕花古床和绣梁漆金的檐顶,在逼仄的苍穹下叙说着往昔。偶有耄耋老妇用三寸金莲在弄堂虚掩的屋子里踽踽前行,像极了时代画卷。自古红颜命多舛,我明白此疼并不指脚上,更是一段静止的岁月和封存的生命。
江南水乡以独特的方式迎春纳福,人们打年糕、晾晒酱肉和咸鱼、挂灯笼。甚至,连丽江的水也与众不同,层层叠翠的灰蓝色,不是我臆想的“桃花瘦了鳜鱼肥”的灵秀丰饶。岸畔的红灯笼微微发亮,并不张扬原有的喜庆气息。我穿越丁香一样的漫长深巷,在烟雨蒙蒙中寻觅忘情水。
丽江的酱铺与染坊予人以冬日的暖意。信步走在街上,也不怕迷路,水流就是我的向导。街道两旁,摩肩接踵的都是卖特色民俗饰物的小店。轻巧的银链,鲜艳欲滴的扎染围裙,细腻真挚的画饰图案,映着店家纯朴热情的笑脸,带走了游人身上的疲倦,只留下兴奋。染坊里的蓝印花布一条条挂于竹架上,瀑布似的直往下垂,飘逸轻柔,将自身裹进,只露半个脑袋。丽江的麦芽糖不会甜腻亦不粘牙,轻放唇齿间绵软生香。我倚着船头缓慢游历,恍惚间,醉美丽江,十里画廊;身临其境,如梦如幻。丽江虽看起来清秀消瘦、静谧沉闷,却是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人的虚妄之念,在此得到洗练。古城千万别为了取悦人而改变,有些游客投诉古城内的宰客现象,甚至有诸如卖家骂顾客垃圾的新闻。面对自然胜境,人们应保有一分敬畏,“远观而不可亵玩”,不该把世俗带入。
诚然,丽江也有红色记忆。今年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座美丽古城大约800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一段80多年前的红色记忆,刻骨铭心。1936年,由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接到朱德总司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电令,迅速开始以抢渡金沙江为目标的战略转移。我漫步在茶马古道,回忆起当年红军进丽江的行军路,多少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革命。当我走进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时,赫然看到一副对联:“创前古未有之新中华,英雄时世;扩养生大同于遥远邑,衽席苍黎。”这样的红色精神一直激励古城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国家强盛,离不开红色的记忆。踏进丽江古城,流连于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穿行于关门口,轻抚东巴文化墙。小桥、石板、人家,处处传递着这座边陲无名小镇的人文之美、民俗之美、旅游之美。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五一前邂逅春末夏初的美好,漫步丽江的我,将李叔同说过的8个字改动一下:“华枝春满,红色丽江”。同样意境,刹那间,顿感生命竟是如此澄明、祥和、安然、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