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邓恩铭:不惜惟我身先死 后继频频慰九泉 贵州荔波 启蒙教育催生邓恩铭革命精神“萌芽” 济南一中 “红色基因”赓续在血脉中 青岛台东六路小学 筑牢红色基因传承的“根”与“魂”

第4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04

贵州荔波 启蒙教育催生邓恩铭革命精神“萌芽”

□ 邓庆梅

邓庆梅带女儿参观邓恩铭纪念馆。(隗鹏/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奔赴贵州荔波,参观了邓恩铭故居和邓恩铭纪念馆,就邓恩铭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产生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进行采访,并邀请邓恩铭的后人、侄孙女邓庆梅为本报撰写了这篇文章。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而童年时期的启蒙教育,对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我的大伯公邓恩铭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30岁时英勇就义。通过学习他的事迹,读他的家书、诗词,我渐渐走近他、了解他、读懂他。我认为,邓恩铭之所以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与他在荔波受到的启蒙教育密切相关。

家庭的启蒙为他埋下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种子”。1905年,为躲避匪患,4岁的邓恩铭跟随我的曾祖父邓国琮搬入荔波县城定居。曾祖父开设了一间小药铺,以行医为生。曾祖母韦氏做豆腐,维持生计。其间,邓恩铭经常随曾祖父回乡义诊,对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感同身受。曾祖母经常教他唱童谣:“种田之人吃不好,纺纱之人穿不好。坐轿之人唱高调,抬轿之人满地跑。”家庭的启蒙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反对压迫、反抗剥削的种子。6岁时,曾祖父送他进入私塾,让他有了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条件和机会。

少数民族的抗争精神对他的革命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杉木树/砍倒主干,老桩兜/还发嫩芽。水家人/倒了阿简,那身板/也不散架……没见到/阿简坟墓,常见到/阿简营卡。日月落/营卡常在,简称王/世代齐夸。”曾祖母经常教邓恩铭唱这首在水族人民中流传的《潘新简之歌》。1854年,水族人民英雄潘新简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领导了15年的抗清起义,其反抗剥削、反对压迫的革命精神,一直为水族人民所讴歌、赞扬。邓恩铭曾为潘新简赋诗:“潘王新简应该称,水有源头树有根。只为清廷政腐败,英雄起义救民生。”对这位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学校教育让他萌发了进步民主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0岁的邓恩铭被曾祖父送进荔波县模范高等小学堂(荔泉书院)读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使用新编教材。有几位思想进步的教师,特别是贵州第一批公费留学日本的学生高煌采用新法教学,向学生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邓恩铭在荔泉书院读书6年,耳闻目睹国运衰落和列强瓜分侵凌、反袁护国斗争等,萌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志向。

走出去学习开阔了他的视野,坚定了其共产主义理想。1917年8月,年仅16岁的邓恩铭离开荔波赴山东济南求学。进入山东省立一中后,邓恩铭眼界大开,新文化运动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大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让他如获至宝,也引发了他关于国家前途的深深思考,他开始接触和了解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邓恩铭在斗争中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王尽美结成亲密战友。他们共同组织学生参加爱国运动,一起研究、探讨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济南学生界有影响的人物和山东最早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教育是国之大计。大伯公邓恩铭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家庭、学校教育和民族、社会环境影响所致。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他将一腔热血洒在了齐鲁大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他就义9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现在,在山东、在贵州,恩铭精神遍地开花。作为邓恩铭的后人,我盼望贵州、山东两地共承恩铭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携手前行、共铸辉煌。

(作者现为贵州省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乡长)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