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中教师引领初探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有资料显示,学生自觉产生的深度学习仅占学习活动的5%—8%,而教师引导下的深度学习则可以达到40%—85%。那么,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该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呢?
进行深度学习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数学学习既不能局限于课堂,又不能受制于课堂,学生数感的培养、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面对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的数学思考等,都有必要延伸到课堂外,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世界,为其深度学习奠定基础。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深度学习离不开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日常的训练和思考。同时,课堂内的深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深度学习的启发、指导、训练,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深度学习的激发、唤醒,而课外的深度学习任务和活动是对课内的补充、提升,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想等实践活动,并通过承担具体任务的动手、动脑活动进一步激活数学思维,把握学科逻辑,掌握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
对适合深度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细设计。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可知,有一部分内容是不需要深度学习的,而深度学习的内容往往需要促发的条件。笔者对于适合或需要进行深度学习的内容,立足学情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切合实际的设计,引导学生有规律、有节奏地展开学习。对学生而言,深度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教师精准地把握学生的现有层次,明确他们和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找准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为深度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在备课过程中,笔者把握学习单元的重点、难点,抓住深度学习的基点设计单元学习活动,确定高难度内容。同时,精准设计学生探索、发现的进阶逻辑路线,建立深度学习机制。在内容设计的基础上,笔者还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性和自主性,为深度学习提供有效支撑,最大限度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
针对学习内容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深度学习依靠教师的自觉引导,而教师引导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经验有意义,切实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换。在组织学习时,笔者一是运用课本上的生活实例,并根据内容适度深化,二是结合学生的情况,模拟社会实践的真实过程,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甚至可以实现初步的数形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启发学生质疑、猜想和深入思考,引发深度学习逐步产生。例如,在教学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物资调配、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关系等真实情境,都曾融入课堂。
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深度学习的主要环节,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和获取。笔者设计的活动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只有探究形式而无探究精神;其次,活动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实践性,学生乐于接受,且可自主操作,通过活动能将符号化的知识打开,获得自身发展;再次,活动有难度层次,能够引导不同水平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把握知识的本质,实现思维进阶。学生对于历时较长的课堂探究活动,有一个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创造性的引导是极其重要的。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笔者结合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运用辅助载体,如微课、几何画板、学历案等,驱动学生的试误、反思、质疑、探究等活动向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