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提升德育有效性的策略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德育,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促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班主任肩负着一个班级德育工作的重任,是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人物,也是和家长沟通的纽带。因此,班主任必须将如何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作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影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因素
因素之一:教育观念落后。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虽然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他们在德育中依旧采用传统说教式的管理方式。而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种说教式的管理方式不仅无法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班主任和班规对着干,进而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因素之二: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有限,缺乏良好的是非判断力,这也导致他们非常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容易染上不良习惯。同时,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叛逆心理,如果家长和班主任这时对他们采取强硬的管教手段,极易引起他们的抵触和厌恶心理,使他们更加叛逆。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有效性的途径
重视良好班级氛围的营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经常会陷入一些情感烦恼,但碍于所谓的“面子”,他们很少会向教师、家长或周围的同学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会选择将自己的内心封锁起来,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保护圈。针对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状态,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每名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出温馨、和谐的良好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他人的关心,走出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在与教师、同学的真心交流中重新找到自信,并在班主任的及时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
实施民主管理。“言传不如身教”这句话在德育工作中同样适用,如果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只是一味地去要求学生怎样做,而不以身作则,那么不仅无法起到德育的作用,而且容易失去学生对自己的信服感,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必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并使其自觉配合各项德育工作的开展。另外,班集体是由学生组成的,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要时刻记住学生才是班级的中心,不能过于独断,要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德育并非动动嘴皮子就行的,还需要付诸行动。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不仅要将德育理论传授给学生,而且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
综上所述,做好初中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班主任必须重视和研究德育工作,并针对影响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